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会快讯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人文系列讲座“走进故宫 走进北大”第五期开讲

2024-04-15

2024年3月24日,由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与故宫学校携手举办的“走进故宫 走进北大”人文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五位重磅嘉宾—罗随祖先生。罗随祖是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从事文物学术研究四十余年,治学严谨,在古代玺印、青铜器鉴定及古文字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树。他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也是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西泠印社”80年代社员。

IMG_256

主讲人罗随祖

吴昌硕曾有言云:“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的使用与书画审美密不可分,篆刻艺术的发展更是中国书画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古玺印与篆刻指归”这个讲座主题在预告之时,便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期待。

讲座伊始,罗随祖先生开宗明义,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当代聊古玺印的问题——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津梁”,并围绕着三个问题详细展开了讲述。

为什么说古玺印是皇帝制度的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玺印使用普遍,形制丰富,文字端严,制作精美,但其历史重要性更在其艺术价值之上。中国古玺印行用至今,官印在皇帝制度下是官吏行使权力唯一的凭证,并通过“颁赐制度”“回缴制度”“废印制度”等机制,确保了皇帝的绝对权力

为什么说古玺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代男性有“佩印、佩玉”的习俗,佩印代表着“成丁”即成人。历朝历代随着材质、印文、形制等的发展变化,印章具有了更多反映社会等级、文化习俗的重要内涵。古人视死如生,死后也要用印章随葬,所以存世古玺印有不少是随葬用印章。从制作精致的“冥词印”中不仅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习俗,还能为后世考古发掘提供鉴定凭证,成为历史的鲜活佐证。

IMG_256

为什么说“知源识流”方为篆刻艺术指归?

篆刻艺术源于中国古印章,宋元孕育期确立“宗秦法汉”,审美标准、篆刻印材和古印谱逐渐普及。明代中叶,文彭、何震两位开山宗师的出现,使得文人篆刻步入“流派印”时期。篆刻艺术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是清光绪年间“西泠印社”的创建,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发起,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清末民国篆刻艺术继续发展,涌现出了赵时棡、唐醉石、齐璜、邓散木、钟以敬等一批重要篆刻家。现代篆刻家则开始学者化,以学术兼及篆刻,如马衡、方介堪、韩登安、沙孟海、罗福颐等为代表。

罗随祖说:“一个篆刻家,技艺最多只占其成就的15%,其余50%是‘学养’,还有35%是学习篆刻中的眼界、见识,是对古印章的了解和对前辈印人艺术探索的认知。掌握了这35%,再加上篆刻技法的15%,你就有一半成功的可能了。”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莫达勇主持本次讲座,他向大家介绍,罗随祖先生一家三代都行走于故宫之中:祖父罗振玉是中国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作为甲骨学、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另外三位研究甲骨文的重要学者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被合称为“甲骨四堂”;父亲罗福颐被称为“故宫四老”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临沂汉简”“马王堆帛书”最早的整理释读者。

IMG_256

主持人莫达勇

罗氏三代学人正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胸怀,接力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而这份使命感也深深地体现在罗随祖先生对大家的谆谆教诲中,他这样总结道:“篆刻经历了四百年,当下篆刻艺术也需要探索今后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以汉字和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集合体,我们先祖身配古印走来,今天篆刻承续发展,印章也是赓续民族根脉,需要‘知源识流’。”

IMG_256

IMG_256

活动现场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