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浩熙为北京大学中文系1968届校友,现任北京大学徐州校友会会长。
1948年12月1日,解放军十二纵开进徐州,古城解放了!徐州军管会成立,傅秋涛为主任,冯平为副主任。12月2日,徐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周林任市长。军管会和市政府号召:彻底肃清残匪,迅速恢复秩序,保护公共财产,积极支援前线,为建设新徐州而奋斗。
12月3日,两位身穿军装的政府人员肩背长枪,拿着花名册子,走进醒狮巷,指名道姓,要找赵玉祥。左邻右舍以为,赵玉祥在旧政府干过事,来人怕是逮捕他的,纷纷出门围观,为他捏了一把汗。哪知来人并没有逮人,临出门时,还站得公公正正,给赵玉祥行了一个军礼。一问情况,原来市政府为了加强城市管理,疏通河道,整修道路,是请赵玉祥出山,前往政府报到的。
赵玉祥,徐州市人,1916年1月生,早年上过私塾,江苏省第十中学(徐州一中前身)毕业。为了将来有活干,有饭吃,他1937年考入西安西北工学院,后因日寇南侵,陇海路不通,无法返校,学业便中断了。他还想上大学,但家庭困难,学费太高。1940年,他多方打听,清华大学学费500元,北京大学只要100元,便报考了北京大学,进土木工程系学习,这个系里多数是穷学生。

1944年春天,他大学毕业,拒绝了外地的高薪聘请,毅然返回了徐州。当时,日本还没投降,大学毕业即失业,没人找他做工程设计,平时只能做点开挖河渠、疏通河道的零活,干完活,往往还拿不到报酬,对方只给筐鱼了事。日本投降后,他在国民党政府工务局挂名,不算正式人员,既无工作,也无工资。
1948年12月3日,赵玉祥接到通知当天,便到市政府报到了。新政府非常重视重视技术人才,当即给他分配了正式工作,到市城建局做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比局党委书记还高40块,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赵玉祥认为,土木工程师,过去就是泥瓦匠的头儿,现在成了新中国的主人,在社会上有了地位,一定要好好干。他主管开山修路、疏通河道,对全市排水系统进行整改和疏通,经常刻寝忘食,一心扑到工作上。
解放初期,国民经济正在恢复,要修路,没有钱,怎么办?面对这个难题,赵玉祥想到,尽管没有钱,但事不能不干。他想到,山上有很多狗头石,不要花钱买,不是修路的好材料吗?于是,他发动大家上山捡石头,用来做路基。石头铺路,既省钱,又结实,还耐用。外地来徐州参观,感到奇怪:“我们修的碎石路,一年就毁了,你们的路怎么这么结实?”还向赵玉祥取经呢!
那时候,徐州街道年久失修,无论大雨、小雨,城内经常积水,给市民造成困难。在赵玉祥眼里,这正是自己份内的事,必须做好。一到雨天,别人往家跑,他往外跑,跑遍了全城大街小巷,实地察看水情,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决心对全市排水系统进行整改。因为所有排水都要通过女厕所,赵玉祥跑到每一个街道,首先问女街道主任的姓名。所以,所有街道女主任都认识他。在赵玉祥的主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工作,城市排水系统基本完善,路面积水情况有了改观。赵玉祥一直在城建局及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负责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给水、排水工程,道路、桥涵、堤闸等基础设施的勘测、设计、审定、施工、验收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他参与了和平桥建设,主持了市区故黄河及奎河上的十几座桥梁的新建、重建、扩改建工程,如:坝子街桥、迎春桥、青年路桥、建国路桥、合群桥、济众桥等,并在奎河治理工程中做出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赵玉祥工作踏实,严谨细致,对技术一丝不苟。可是,一个人是条龙,能吸多少水呢?身边年轻人多是中学生。他们有热情,但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怎么办?赵玉祥认为,工作摆在面前,向上要人不现实,一定要立足岗位培养。他用师父带徒弟的办法,在工作中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带,即做好了工程,又带出了新人。对每年新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和毕业生,他都是从使用铁锨、镐头等开始教,先参加简单工段的施工设计,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直到能独立负责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为止。对基层工人,则利用年初项目资金尚未分配到位的空闲时间,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一直坚持了多年。他安排各区段、各工种的工人,有针对性的学习,既提高基础文化知识,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许多原来只会挖河填土的一线工人,经过几年学习,都能看懂施工图纸,对自己区段内的排水管路沟渠的管径、走向、长度、纵坡等要素,讲得头头是道,对维护要求也如数家珍,有力地保障了市区排水沟管的日常维护。
他每年都组织工程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勘察活动,没有车辆,就徒步走,一天走60里路很正常。他们走遍徐州周边的山水沟渠,探明了故黄河和奎河上下游河道的状况,明确了云龙湖的集水边界,绘制了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水系详图,还主持测绘了市区排水河道及管网详图,详细标注每一个集水下水井口的位置,每一段沟管的走向、管径断面等技术参数。在全面勘测基础上,他主持制定了全市排水管网工程规划、疏通管理技术规范,并主持了市区主排水河道——奎河的全面疏浚工程,整治了河道,凿低了奎山拦门石梁,使市内积水得以顺利排出,解决了城区内涝的问题。
1956年评定职称时,赵玉祥被评为土木建筑工程师,由国务院颁发资格证书,并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徐州市政协工作多年。1959年,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赵玉祥主持选定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选址,并主持了园区周边道路的规划设计。

赵玉祥和孙子赵阳。
1965年9月,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的毕业生汪光焘,分配到城建局和市政工程管理处当技术员。赵玉祥十分高兴,向他介绍徐州城建情况,陪同他实地考察,把多年的经验向他悉心传授。十三年后,汪光焘又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成长为徐州城乡建设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徐州市副市长,北京市副市长,哈尔滨市市长,建设部部长。
1976年,赵玉祥60岁,到了离休的年纪。可十年浩劫之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要做的工作很多,他在城建方面是位百事通、活字典,离不开啊!这样,离休的年龄不得不一再延迟。直到1984年,赵玉祥68岁时,才办理离休手续。他一向克己奉公,生活简朴,要求自己严格,从不谋求私利。单位几次分房时,他考虑年轻职工的困难,从不向组织伸手。领导分房给他,也遭到拒绝。直到离休时,他仍然住在自家私人的平房中。
离休后,赵玉祥还担任徐州市退休工程师协会副理事长。人离开了岗位,可心没有离开啊!一到雨天,他还是担心,不断地询问家人:少华街积水了吗?哪个街道又积水了?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摆上日程,徐州面貌日新月异。他心里高兴,经常看书看报,有时还出门跑跑看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花得不能看报了,就听广播,听新闻,也听评书;耳朵背了,就把音量调大些,每天都听到很晚。1985年6月,他听说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了,就报了名,还参加了成立大会。每年春节前后,校友们都上门看望老学长,问长问短。这使赵玉祥非常感动,也非常高兴,情深意切燕园情啊!
赵玉祥的胡琴拉得非常好,经常自拉自唱,最拿手的是《贵妃醉酒》。2006年,86岁的老伴去世后,赵玉祥年届90,孤掌难鸣,便不再唱戏了。六个子女已经退休,非常孝顺,轮流来家,每人一天,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一天24小时,身边不离人。老人鸡鱼肉蛋都吃,但吃得不多,不吃肥肉。儿女们讲究营养的多样性,变着法儿让老人吃好,每天换人换菜单,饭菜天天不重样,即便顿顿烧稀饭,也会煮不同的,使老父亲有新鲜感。体检时,血压、血糖、血脂都不高,也没有骨千质疏松症。
101岁的赵玉祥
到了耄耋之年,赵玉祥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讲话条理清楚,生活有规律。每天早上9点起床,喝一杯温开水,洗脸、刷牙、吃早餐,早餐喜吃甜食,喝两袋牛奶,坚持走路,天冷时,晚上8点钟便在家走路。这是他坚持几十年的习惯。他一辈子不吸烟,往日画图时,也不准徒弟在身旁吸烟。一天三顿饭,他每顿必须喝稀饭,即便吃饺子、炸酱面,也不例外。所以,孙子辈称他是“稀饭爷爷” 。
赵玉祥的晚年,四世同堂。老人家教很严,子女虽然做了爷爷奶奶,在老父亲面前,还得像孩子一样,事事要听父亲的话,父亲不点头的就不能做。如果家里来了长辈,子女都得站着,对客人表示恭敬。赵玉祥教育子女,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礼仪,二是尊师重道。吃饭时,一定要长辈先入席,晚辈才能坐;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客人走的时候,家人一定要起身送到门口,等客人离开视线才关门。 老人为人正直,也教育子女走正道,踏实学习、正直清廉,不准孩子说不文明的话。每逢春节,孙子孙女们拜年时,他都要求带上成绩报告单,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凭成绩、奖状,领取奖金和压岁钱,激励孩子们的上进心。
赵玉祥带的徒弟和学生,不少人做出很大成绩。他们并未忘记赵玉祥这位老前辈。建设部长汪光焘多次带着家人到醒狮巷探望老人。他带出的学生和徒弟,也经常来看望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城建工程后继有人,赵玉祥感到十分欣慰。

百岁老人的四世同堂全家福照片,六个子女,七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外孙女
2018年5月,赵玉祥无疾而终,度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享年103岁。他平时为人低调,只做实事,不说空话。他做的工程和设计,向来不喜欢留名,更不向人炫耀。他说: “盖房子、修桥、修路,那都是我份内的事。我做的工程,画图、设计人一栏,从不留名。现在,我在档案里留了名字的,只有徐州市排水工程。”赵玉祥的一生,都献给了徐州城建事业,他的心血,都融进了徐州城建工程。他做了那么多工程,却不留姓名,甘做无名英雄,但是,徐州城建人不会忘记他,北大工学人不会忘记他,他的心血早已融进了他的事业,他的名字和徐 州城建事业一样永存不朽。
参考资料:
1、《徐州百年大事记》,董献吉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
2、《中共徐州历史大事记》谢端尧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3月。
3、《赵玉祥:101岁的稀饭爷爷》,雷英,《彭城晚报》2017年2月28日。
4、赵月(赵玉祥孙女)提供资料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