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雨天的燕园是个海洋

来源:北大青年官方微信 霍怡帆等 来自网络 时间:2015-06-11

暴雨时勺园前的海洋

暴雨时勺园前的海洋

每年的7月到8月,北大迎来降雨量占全年四分之三的雨季。康博斯的下雨河、二教和农园之间不可逾越的大湖、勺园附近的积水泛滥成灾也成为了每一批北大人的燕园记忆,“北大一下雨,处处都是未名湖”成了同学们对雨季燕园的戏谑之语。

每年雨季,燕园便成了海洋

2012年7月,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降水,导致严重洪涝灾害,根据灾情通报会数据,此次暴雨造成79人死亡,约160万人受灾。就北大自身而言,校园遭受的损失和交通压力也较为严重。

据北京大学动力中心副主任马志永介绍,暴雨淹了许多后勤设施。其中勺园开闭站被淹导致校内大部分宿舍楼暂停断电数日,学校因此花费了几百万元的维修费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胡闯见证过好几次大暴雨,据他介绍,2008年和2012年的积水情况都特别严重。

在2008年发生特大暴雨的那天傍晚,理教十字路口的积水到了腰际,很多同学被困理教,最后在保卫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得以脱困。胡闯下午时见大雨迟迟不停,便先回了寝室,这才免受被困之苦。他的室友在骑着自行车试图冲过积水的时候,摔在积水中,浑身湿透,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了寝室。后来胡闯听说,那次特大暴雨中,理教地下室被淹,同学们存放的行李被水浸泡而湿透。

平常的汛期,动力中心都得派出人手配合保卫部、总务部、房地产管理部、燕园街道办事处等部门保障老师、同学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校内设备的安全。

“开个车出去跟开游艇似的”

“开个车出去跟开游艇似的”

保卫部副部长杨跃平说,每年雨季,保卫部都会准备沙袋、抽水电机等应急设备,防止地下车库被淹。当路面积水严重的时候,同学们只能蹚水前行,自行车很容易滑倒。“底盘低的汽车也容易死火,陷在水里,运气不差的话,车子哼哧哼哧也就过去了。许多老师反映,开个车出去跟开游艇似的。”

燕园排水系统难以承担“重任”

目前来说,北大的排水系统难以承载雨季时较大的排水量。

马主任介绍说,北大的排水系统确实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原因。现在北大的排水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学校东南部的雨水管道、西北部的地面径流、以及污水排放系统。

东门和南门附近的雨水管道已经基本改造完成,积水最终将汇总到市政的管网中。

地面径流则是靠地面的坡度将积水引导汇入未名湖和荷花湖等湖泊。燕园曾经是皇家园林,用于观赏,最初的排水对象是降水和少量的生活污水,现在则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所以在设计上,地面径流只能够承载景区附近的排水。

下水道等污水排水系统修建于燕京大学时期,新建的教学楼与宿舍楼的地下排水管道只能并接到原有的管道上,导致了燕园地下管道的混乱与臃肿。“整个地面上的建筑物是越来越漂亮,地下现在已经像蜘蛛网了。小管到处是,新管、旧管、有用的管、废管全都有。”马主任无奈地说,“光华北边的污水井一下雨就冒水,因为污水管道已经承受不了雨水,流量超过了它的设计负荷了。”

除了管道老旧、狭小和排水设施不足等原因以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吕斌教授认为地形因素和地面硬化也导致了燕园积水严重。

理教的十字路口、学五食堂门前都是地形下沉处,同时缺乏漏水排水设施,每次都会大量积水。两年前的一次暴雨,吕教授开车从理教门口的十字路口经过,水漫过了他的车门。

北大校内地面硬化程度与燕园作为景观园林时的土地硬度差异巨大,逐渐增加,加之绿地、花坛等都高出地表,雨季时,雨水只能形成径流,水无法流入并渗入土壤,离湖泊较远地带也成为了积水的重灾区。

90年代的燕园和现在土地硬化程度不同

90年代的燕园和现在土地硬化程度不同

北大的积水问题只是北京积水问题的一个缩影。曾经,河道是北京排水的重要途径,由于道路硬化速度过快、地面水流汇聚速度过快和河道淤泥积聚等原因,河道排水大部分都被遗弃。

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原本北京城郊的排水系统来不及完整改造便投入使用,即便是新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完善,也无法与旧城区的排水系统实现良好对接。

巴黎、华盛顿、伦敦等国际化都市的排水标准一般是十年一遇(一年一遇意味着排水系统能够应对36毫米每小时的降水量,年数越高,表示该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越强),较差的也是五年一遇,北京市的排水系统设计仅为“一到三年一遇”。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市欲建设五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系统,但是由于工程量大,耗时长和资金缺口大等原因,也未能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共同努力 逐步解决积水问题

2013年学校曾计划开展“北大地下管网能力提升工程”,打算对地下管网做综合的改造和更新。然而,这个耗资以“亿元”为单位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

地下管网的整改会破坏地面和建筑,而且要进行整改的都是正在使用中的管道,工程量大,工期不确定,会严重影响交通、教学、日常生活,园子还会面临着排水管道中断的窘境。

虽然耗资巨大,但也不是所有经费都会用于雨水排水系统。“水系统整体来说管道老旧,如果要排队,首先是自来水,污水第二,其次才是雨水。”马主任坦言,学五到勺园路段积水问题严重,去年有一个雨水收集系统的计划,就是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做成。

学五到勺园路段的“大河”

学五到勺园路段的“大河”

学校目前通过“搭车走”这一工作模式对地下管网进行整改,以减小对同学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当有市政施工或者旧楼翻新的时候,相关部门都会根据规划对相应地点的地下管网进行改造,达到建筑翻新和管道改造并行的目的。

两年来,动力中心同总务部等部门合作,通过“搭车走”的方式解决了学校东门遥感楼附近、南门和物理学院附近的积水问题。

吕教授认为学校可以重点改造积水严重的地段。对于地形影响大的地段,如理教门口,可以铺设地下排水管线和漏雨装置。对于其他地段,可以采用修明沟引导、加设地下排水管线、加设水篦子、补平过度低洼的路面等方式来改进,这些都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同时,吕教授建议北大可以参考国外“海绵城市”的概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学校也在努力构建“海绵校园”,目前已将部分道路铺装改成透水铺装、将路牙改成平路牙、使绿地下凹并低于周围地面高度、添加水泡收集雨水,并营造湿地景观。

“南方高校在排水系统方面普遍做得比北方高校好。原因在于气候——南方雨水多,高校对排水系统有着足够的重视。”吕教授认为,北大同样也应该加强防洪、防涝排水和雨水回收利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雨季成为北大的浪漫季节而非泛滥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