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动态

深切悼念彭瑞骢同志

2015-01-15

著名医学教育家、医学哲学与伦理学家、公共卫生学家,原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彭瑞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7日17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55_副本

彭瑞骢同志祖籍江苏省吴县,1923年8月4日生于北京。从中学时代起,彭瑞骢同志就关注社会、关心政治、心系国家的前途命运。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新哲学大纲》、《资本论浅说》等进步书籍,逐步确立了参加抗日斗争、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理想信念。1944年3月,彭瑞骢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做内科实习医师。1945年由组织委派,转至开滦矿务局医院做住院医师。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初期,在晋察冀城市工作部执行相关任务。1946年,遵照上级决定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任助教。其间组织了什坊院保健院,参加进步社团“长庚社”,积极组织高校师生开展民主爱国活动。同年12月,医学院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教师支部,彭瑞骢同志任书记,他积极组织并参加北京地区讲师助教联合会的反内战、争民主罢教运动。1949年2月,北医学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合并,彭瑞骢同志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任党总支书记,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秘书。1949年3月至9月,任北京大学党总支组织部长。

1955年4月,任北京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文革”中,彭瑞骢同志受到冲击,先后在江西省永修干校和河北省茶淀农场劳动改造。恢复工作后,1975年至1977年,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1977年至1980年,任北京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0年9月至1993年7月,任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于1999年离休。

彭瑞骢同志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体委员会顾问,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医药卫生委员会委员。曾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顾问、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国际农村医学与农村卫生学会理事。曾八次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临时顾问。

彭瑞骢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党性和极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政治把握能力。他对党忠诚、坚持原则、善于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与人为善,尊重、爱护学生和教职员工。从1949年起他担任北医党政领导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既服从全局,又维护学校师生利益,在北医形成了宽松的政治氛围。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他坚持“为做事而做官”的用人标准,善为伯乐,注意后备干部的培养。同时,在全校医疗、教学各二级单位拓宽视野,大力建设学生辅导员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北医培养和产生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管理干部。

彭瑞骢同志重教尊贤,厚德育才。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成立北京医学院,彭瑞骢同志担任总支书记兼任学院秘书。建校之初,他和领导班子统筹考虑,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把建校的重点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北医派出了一批骨干到前苏联学习进修,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知名专家和留学归国人才,使北医汇聚了一大批中国当时知名的教授、名医,教学、科研和医疗水平全面提高。改革开放后,彭瑞骢同志与其他领导一道,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公费派出大批优秀人才赴美、英、法、德、日、香港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为北医培养了一批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

彭瑞骢同志是享有社会盛誉的医学教育家,提出了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观点,并将理论付诸实践。彭瑞骢同志坚持医学教育规律,大力倡导“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注重住院医师培养,在北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教学和临床体系。他倡导要建设多学科、综合性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就积极探索和思考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并倡导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医学教育,在医学界开展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于1985年率先在医学院校成立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教学部,吸引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专业的几十位专家教授。彭瑞骢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北医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前沿科学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彭瑞骢同志大力倡导并坚持“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要大力发展,长期共存,团结依靠地建设”,此观点被卫生部采纳。对北医泌尿外科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等临床科研基地的建设发展,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是第一个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播到中国的专家,并以此指导改革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建立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和卫生经济学等学科。他支持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1989年在国际机构的支持下,推动了北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组建的全国第一个以培养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为特征的联合公共卫生学院,这是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雏形。他还积极支持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

彭瑞骢同志十分关心国家的卫生事业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他参与并组织过多次有关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研讨会,对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相关文件起草提出建议,强调医院公益性,并多次参与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讨论和有关课题研究。同时,他特别关注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国家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他积极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活动在我国的实施,为在农村推行初级卫生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离休后,彭瑞骢同志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北大医学部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并担任北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顾问。2009年,86岁高龄的他参加了由北大医学部等十八所医学院校和《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发起的“医学发展高峰论坛”;2012年6月,召集在京医学院校部分校长、书记,讨论第二次卫生革命、医疗体制改革、医学教育改革问题。北医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彭瑞骢同志在病榻前多次对北医历史编纂过程中的相关史实、史料予以把关修正。他在《北医的百年寄语》中指出,“期望在下一个百年里,我们做到真正的一流,我们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北医能够向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

2013年,彭瑞骢同志因为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北京大学教师的最高荣誉奖——“蔡元培奖”。

彭瑞骢同志的一生是献身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不息、鞠躬尽瘁。彭瑞骢同志为人厚道、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待人诚恳、艰苦朴素。他高尚的思想品质、务实的治学态度、不息的求索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彭瑞骢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