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博雅情深

【燕园春秋】心安之处是家园——聊郑格如楼与北大

2021-05-31

在马来西亚我们见面寒暄第一句话不问别的,就爱问吃饱了没?我们对美食的追寻可谓是从东马到西马,北马到南马,最爱一网打尽。在北大新营业的新家园食堂,中国的菜色更是天南地北,共聚一堂,尽显精彩特色。郭鹤年名下的郑格如基金会是北大新家园食堂的资助者。2020年11月30日,北大因疫情原因郭老和家人都不能到达现场,并在实践服务育人,改善校园民生重要宗旨下进行了揭幕礼,新食堂也等来了大家引颈长盼的潮涌。

家园新食堂为感激郭鹤年的资助以郭老母亲名——郑格如楼为名,郭老回忆录提到母亲时说他总爱粘住母亲,所以和母亲的关系特别亲密。郑格如居士祖籍福州马尾,是一位有原则且重视教育的母亲。全马第一间民办的高等学府南方学院的教学楼,宽柔中学的学生宿舍大楼,宽柔二小活动中心均以郑格如楼来命名,如今郑格如楼在中国“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学府建立,此种教育精神的续承,从大马到中国深具意义。1995年基金会也在北大设立了“郑格如助学金”,尤其协助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相信郭老母亲以匿名的赞助为主,郭老在自传里提到母亲生前捐助的每一次都是匿名的。

1999年,郭老资助了北大食堂农园学生餐厅。农园建在北大校园几座教学楼的中心位置,人流较多,能找到座位用餐也属当天幸运的事。从1999年到2020年,从采光剔透的农园到智能人文的新家园,校园就餐条件也逐渐改善。这也见证了时代递进下,饮食文化的变化。当时三层楼的农园食堂曾是校园里最大的食堂,如今地上四层的新家园食堂成为了校园的新地标。新家园的建筑地点是老家园的地址,学子能吃上一顿好饭是学习之余一件幸福的事情。郭老长年的资助对学生关怀备至,对于年轻一辈寄予厚望,望北大游子们都能吃得温饱。在家园的温暖氛围里,新食堂讲究人文底蕴的设计环境。在绿化人文里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可感受智能化设备的环境,体验自助售卖系统智能点餐、享受机器小哥的贴心服务。这无一不显现时代的特征。年轻学子有用不尽的精力,夜里11点还可见心无旁怠弹钢琴的才子,大谈歌德学术思想的学子,不愿回宿舍。

新家园的场内设计到处是绿色的小盆栽,许多木质结构设计打造了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见到阿姨将发黄的叶子盆栽移开,更是这空间里动人的身影。食堂的阿姨叔叔无论有多忙,都是笑脸迎人问一声:“你好,同学要吃啥?”那刚离开课堂一片混沌的脑袋顿时被唤醒。每次阿姨给的饭菜分量永远都是超乎想象,他们都会说:“同学,多吃一点。”高校有了硬体设施后,更不可缺少人性的关怀。家园永远因家人而温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此心安处是吾乡》到近期得唐奖的汉学家王庚武回忆录《心安即是家》皆凸显了心灵的皈依处。2020年9月久违不见的北京故宫,在文华殿以苏轼为主题开展了长达两个月的特展。在疫情时代展出了苏轼对“家”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安抚这时代的人心,再苦心安之处即是家。家园,无论对于一番成就者还是平凡人,都是内心至深处的牵挂。

从农园到家园,家园食堂不仅让学子感受到家的味道,母亲的宽容和慈爱,也在传递家母留下来许多处世原则。郭老在自传里提到母亲嘱咐郭老与兄弟:“要吃掉碗里的每一粒饭。别忘了每一粒米饭都等于农夫的一滴心血。”,农园食堂长久以来都在实践着这种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红色字幕一直都在饭厅里闪烁。郭老在回忆母亲时:“我总觉得母亲以她纯洁的一生,她的美善和对佛教的虔诚来守护着我。” 我们人生中无论刚开始走了多少,家园的母亲就在近处注视。走远了,别忘了再回头看看,母亲一直在原处眺望。在学习和生活焦虑中,她的温暖永在心田。社会上,许多无名英雄不张扬不留名默默奉献,为我们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环境。在我们有能力回馈时,也该学习为守护心中的家园付出。

(*郭鹤年口述《郭鹤年自传》香港商务印书馆,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