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北大旧闻

北京大学布衣寒窗的体育往事

2015-01-15

1972年北大的工农兵学员在做广播体操

1972年北大的工农兵学员在做广播体操

记者手记:

写这篇体育往事,缘起于组内记者与一位上了年纪的体育老师的聊天。体育老师聊起现在的北大学生,说他们总抱怨北大体测麻烦严苛,却不了解以前的北大学生都要通过游泳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的确,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关注当下,却对过去一无所知;我们自以为从几行文字里就掌握了历史的真相,却不知道真相的脉搏总是藏在一个时代的故事里。就像我们翻开北大体育的历史,从清末到民国,从解放到文革,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几个关于体育的故事。从故纸堆里的翻找,到亲历者的寻访,希望我们的一番心血能为读者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全面的北大体育往事,和隐藏在体育往事背后的,一个个时代的镜像。

—王冰洁

1898年,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体育课也开始在北京大学的课程中闪亮登场。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跨过王朝末年的动荡,烽火与硝烟或是和平年代的饥饿与动荡,北大的体育事业始终以自己的方式生长,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为每一个时代刻下了印章。

那时破过的记录和追过的妹子

1905年4月24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开我国高校举办运动会之先河,设立的项目在当今也是耳熟能详,一百米跑,跳高、跳远、撑杆跳高、跨栏、拔河等,以完备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

运动会发文公告说,“盖学堂之宗旨,必以造成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闭幕式上校长张亨嘉“人人有振武之精神,则自强可恃仰见”的致词则成为彼时国人心目中的另一种精神共勉。

1905-1907年,京师大学堂连续举行了三届运动会,图为第一次运动会文告和第二次运动会事项序次

1905-1907年,京师大学堂连续举行了三届运动会,图为第一次运动会文告和第二次运动会事项序次

此后,北大的体育教育一度被忽略,直到1917年,蔡元培入主北大,在各个场合喊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口号。1922年春,蔡元培主持举行了北京大学首届田径运动会,顾孟余、丁燮林、胡适、严任光、李四光这些赫赫有名的学者走向体育场,挥着小旗担任学生们的裁判。从此之后,北京大学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延至今日,无一例外。

燕京大学著名校友侯仁之曾是学校里的长跑冠军。1932年,侯仁之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自小体弱多病的他通过长跑增强了身体素质。

进了燕大之后,他仍然坚持长跑,从本科生一路跑到研究生,跑到留校当教师。他名下的5000米校记录,一直保持了十多年,直到1954年,才为北京大学的后生打破(1952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

侯仁之先生的影集中,保留有在燕大长跑时的雄姿,其中一幅注明是“终点冲刺”,画面上的他赤膊上阵,精神抖擞,一马当先。

侯仁之向终点冲刺

侯仁之向终点冲刺

艺术家黄宗江回忆:“我初上燕京大学时他已经是研究生。我们曾一同参加越野赛,从西校门跑至颐和园再折回未名湖。他获冠军,我居第五名。在我前的三名均是外籍学生,乃有人戏称我为中国学生之亚军,亦殊荣也。”有资料显示,侯仁之那一次越野赛的成绩是17分45秒,他战胜的外籍学生中,包括一名英国长跑高手。

侯仁之的长跑在燕大所向披靡,谁和他一起比赛,谁就成为他速度的反衬。但是换一个项目,比如说跳,他就未必能逞雄,敌不住有人比他“跳”得快。

侯仁之的夫人张玮瑛天性聪慧,她读书早加之跳级,十六岁就进入了燕京大学中文系,二年级时转入了历史系,当时侯仁之还在读一年级。侯仁之这位大“师弟”,通过课外接触,看上了张玮瑛这位小“师姐”,于是就拿出长跑冠军的劲头拼命追。结果,“跳”得快的张玮瑛,最终还是被“跑”得快的侯仁之“追”上了——1939年8月7日,两人在燕大临湖轩喜结良缘。

滑冰和游泳也要考核你能及格吗

1978年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体育教育室恢复。学校首先恢复了体育教学秩序,制定了教学大纲,建立了考勤、考试制度。那时,体育课科目都是规定的,学生不能自选。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以田径、体操为主要内容。二年级以篮球、排球、武术为主要内容。一、二年级夏季开设游泳课,冬季开设滑冰课。

冬季上溜冰课

冬季上溜冰课

当时的游泳池还是露天的,都是50米池,一个深水,一个浅水。位于现在五四操场的东北角。全校学生都要游一个来回,并不计时,但要求无论如何要把一百米游完。

1980年,地质系古生物专业的邓涛在北大第一次看到了雪。南方人少见雪天,初到燕园尤其稀罕冬天一湖坚冰。“我们的滑冰考试就是绕着冰场滑几圈,大概是一千米左右,并没有记时。”

除了必修的体育科目的考试,也有常规的体测,男生要跑完1500米,也要考引体向上。“大家都觉得体测很辛苦,可毕竟年轻,长跑练上一两个星期,进步就很明显了。”

90年代时的北大跑操还是一项传统。一位中文系96级校友慧木(笔名)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每次跑操完毕领回出操凭证,到跑操季节结束后交给学校,以证明你完成了本学期的出操任务。”

每学期都有一个月时间,大一大二的学生必须每天出操。早晨六点起床,沿着规定线路跑步,在线路终点处领操票。“大一时我们的跑操路线在乡间公路上,路旁就是庄稼地。冬天蒙蒙的有雾的早晨,大家就嘿哟嘿哟在公路上奔跑,有偷懒者索性就从田垄间穿过,可以少跑一圈。跑步完毕正是食堂开早饭的时候,这时大家就拿起早就堆放在楼底下的饭盆(此时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去吃饭。”

跑操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除过身体上的劳累,每日早晨的早起就很艰难,在冬天尤甚。而不少人又有熬夜看书的习惯,所以更是害怕出操,尤其是女生。有体力过人且热心助人之男生往往自告奋勇帮忙领操票,方法是同样的线路跑两次或更多,领取相应票数。以操票作人情送人,在当时不失为追女生的一个好方法。

1999年,北大的旱鸭子们得知了一个噩耗——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学生游泳200米达标,并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如果已经具备达标能力可以不选游泳课,而不会游泳或不能达标的学生必须选修游泳课。为了防止某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学校还规定不参加游泳课的学生需参加每年5月份组织的游泳200米达标测试,测试通过后才能毕业。但随着2004年五四游泳池被拆除,游泳课不再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游泳能力达标也不再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了。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中国体育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次失利和一场胜利,使得足球和排球两项运动在北大特别热。

1981年,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虽败犹荣的表现,让足球运动在中国迅速兴起。邓涛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时看球的情景,“当时中国队已经拿下科威特,迎战沙特阿拉伯,后来又同新西兰进行了一场附加赛。由于裁判尺度偏颇等因素,中国队最终失利,但表现着实振奋人心。看了转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在一体踢足球。”

一时间,各个系都组织了很多场足球赛。“我的一个苏州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足球,趁着这股热潮,也拼了命要在足球队里当后卫。”令邓涛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场足球赛,有一个球马上就要从一个漂亮的角度射门了,大家都按捺不住准备欢呼,结果这个苏州同学忽然手忙脚乱地做了个打排球的姿势,硬生生地用手把这个好球给弹走了,全场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也是在1981年3月20日深夜,围守在广播边上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屏住呼吸,等待中国男子排球队的最后战果。中国男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后奋起直追,连扳三局,终以3比2战胜当时的韩国队(前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赛果一出,北大11座宿舍楼里的4000多名学生全都跑到楼群间的空地上,沿着宿舍楼和未名湖边游行边喊:“中国万岁!”“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有个同学正好打完开水往回走,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把水壶也摔了。”邓涛回忆道。

当时北大校园一片沸腾,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涌出宿舍楼,人越聚越多,最后大家索性把扫帚点着当火把,跑到现在的中关村一带游行。那时大家都非常激动,都在喊“祖国万岁”、“中国万岁”,忽然有人高喊了一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马上大伙就跟着一块儿喊起来,喧腾中,竟然都没有留意到是谁第一个喊出这句口号的。

3月29日中国男女排球队都来到北大,全校师生为他们庆功——男排队员都被举起来往前“飞”,女排队员则签名签到手软

3月29日中国男女排球队都来到北大,全校师生为他们庆功——男排队员都被举起来往前“飞”,女排队员则签名签到手软

多年之后,据《中国体育报》报道,这一口号来自原北大中文系学生刘志达。谈及此事,刘志达淡笑言之,这一口号是他带头呼出的。也算是五四时期北大学生的“振兴中华”口号的延续。而共同的策划者,还有同班的李春。

很快,这个口号由北大学子推广到了全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