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北大旧事

唯有光阴留不住

2016-05-24

年少时在燕园渡过的时光,总是有与很多值得回味的片段,看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校园里可以看电影的地方一共有三处,分别是办公楼礼堂、东操场和大饭厅(现在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所在地)。

在办公楼礼堂看电影最为舒适,座位整齐,不需要自己带板凳椅子;冬暖夏凉,不需要考虑天气好坏。缺点呢,就是座位太少了,办公楼礼堂上下两层总共能够容纳500人。要是看电影的人很多,就不够了。所以,在办公楼礼堂看电影,多少带有点特殊待遇的意思,要是只放映一场,就更加一票难求了。能够找到票的人被我们视为神通广大。

东操场则是燕园的“露天电影院”。这里放映电影要靠天吃饭,所以一般以春夏秋比较暖和的季节居多。傍晚,在东操场的北侧挂上一块银幕,大人小孩自带板凳椅子来看电影。因为各家的板凳椅子高矮不一,所以占位置很重要。如果占不到靠前的位置,那就只有站着看了。不然,跑到银幕的背面反着看,虽然清晰度不够好,但是效果也差强人意。东操场放映电影的最大优点是容纳的人多,虽然入场也需要电影票,但是电影票很好得到。开演之后,多半就不需要电影票了,随便进。不过那时人再多,也是秩序井然的,很少有人拥挤,或者为了抢占位子吵架打架。

大饭厅放电影比东操场好的地方在于不必靠天吃饭,这是有屋顶的饭厅。这个饭厅由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建筑组成,但是衔接在一起。南北方向的建筑主要用作食堂,有卖饭的窗口,有简易的餐桌;东西方向的建筑在东侧有一个大舞台,其他地方则被当做食堂使用。这个舞台用处多多,可以开会,也可以放电影。但是在这里看电影也需要自带板凳占地方。

在“文革”之前,这三个场地放映的电影是百花齐放的,给北大人提供了不少精神食粮。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和母亲在大饭厅一起看越剧电影《红楼梦》,著名演员王文娟饰演林黛玉,徐玉兰饰演贾宝玉。大人们看的津津有味,我们这些8、9岁的孩子看的似懂非懂,对于悠长的节奏很不耐烦。

“文革”之中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看的电影就少了很多。很多电影我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还有八个样板戏拍的那些电影。由于我们看的次数太多,对于演员的对话和故事的情节都倒背如流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反复剧透”。后来70年代在文艺方面宽松了一点,可以看到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和南斯拉夫电影。必须提到是前苏联的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这两部片子也被反复上映。在《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的开头,有一大段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王子和白天鹅公主奥杰塔的经典双人舞,非常美妙。电影中的情节是,演员跳到一半,被走上台的军人叫停,宣布什么重要的消息。那时我们年级虽小,却敏锐地辨析出芭蕾舞《天鹅湖》之美。所以经常去看这部影片,特别是在夏夜的东操场。但是一到王子和白天鹅的双人舞被叫停,我们就悄悄地退场,跑到未名湖湖心的岛亭上夜游。因为此时家长认为我们在看电影,所以不会被叫回家。伴随着未名湖畔闪亮的萤火虫和一片蛙叫蝉鸣,我们开始羞涩地探讨王子和白天鹅公主之间的关系——那是只有我们自己分享的秘密,绝对不能告诉任何人。

唯有光阴留不住。现在,燕园师生们可以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是在大饭厅旧址上建起来的百周年纪念讲堂。2000年左右,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去看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演出的话剧《狂飙》,这是一部反映我国著名作家田汉生平的作品,导演田沁鑫,演员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辛柏青、陶虹、朱媛媛、伍宇娟等人。在该剧结尾时,全体演员出场,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被奏响。此时,全体观众不约而地起立,和演员一起唱响《国歌》(这个剧目只有在北大演出时,才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场面感人。那一刻,我为“北大人”这几个字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