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访谈

深圳四十年·北大人在深圳 | 刘水:铁汉耕耘

2020-10-19

编者按: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4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0年间,有无数北大人选择深圳这个创新舞台,他们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书写着“春天的故事”。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进一步深化了北大与深圳的合作关系。如今,深圳研究生院依托北大、立足深圳,逐步成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体中心联合深圳研究生院特推出系列报道“深圳四十年·北大人在深圳”,与读者分享北大人在深圳的故事、北大深研院的故事,感悟鹏城大地上的北大精神。

 

个人简介:刘水,1969年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2001年创建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生态学会会长,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及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梅州市足球协会主席。迄今已向北京大学累计捐赠超过1.5亿元人民币,全力资助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种树的男人》让·焦诺(法)

到燕园

1988年,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高三学生刘水,在自己的志愿中填写了“北京大学”。开学报到的时候,刘水自己“扛了个编织袋,背井离乡”,先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公交从蕉岭县到广州,又从广州搭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一路站到了北京”。

刘水一开始报的是当时最热门的无线电专业,后来阴差阳错进入了地理系(如今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自然地理专业。“男怕入错行”,一开始刘水觉得未来可能找不到工作了,慢慢摸索着学习了两年,刘水“才觉得自己开了窍”。当年,地理系组织同学们去实习,刘水跟着老师在北京妙峰山认植物,采集植物样本。他说:“在山里的日子是我大学四年最快乐的时光,当时甚至天真地想过,工作找不到就去养花种树卖嘛,反正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

离家千里,刚到北京的刘水还很不适应。冬天天冷,刘水生了冻疮,到现在还有些后遗症;当时校园“资源不足”,不管是上自习的教室还是踢球的运动场,总是抢不到位置,一下课食堂打饭的队伍就排到了外面。

刘水在北大的时候,王恩涌、陈传康等地理学领域的老前辈还在教课。当时王恩涌正在编写《文化地理概论》,这本教材后来成为人文地理学教学的经典教材之一;陈传康是刘水的广东老乡,可称得上是“现代旅游的创始人”;崔海亭讲景观植物,“课上的很有味道”;黄润华讲土壤学,当时刘水还觉得学土壤没什么用,“工作之后才惊觉这些知识这么重要,赶紧再拿出来教材和讲义好好读”。刘水毕业后,尝试做土壤检测和改良的工作,土壤学一下子有了大用处,要改良土壤,首先要搞清楚土壤的形成过程、结构、性质、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植物。“老师们用心良苦,自己工作中遇到了问题,猛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恰在灯火阑珊处’,所以读书的时候就该好好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用了。”

北大求学时期

实际上,刘水入校的第二年,就见证了北大地理学系的一个重大发展节点: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1978年,北京大学根据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地理学系于1989年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后又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为“环境学院”,2007年,调整为如今的“城市与环境学院”。

回想起在北大的日子,刘水感慨万千:“我一直认为人生充满了偶然,没想到当初不是自己第一志愿的专业,会发展成安身立命、专注一生的事业。”

铮铮铁汉 顶天立地

1992年,刘水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深圳,被分配到龙岗区布吉镇政府工作,负责生态园林建设。“毕业时,吴树青校长还特地表扬了我。当时北大毕业生有2000人左右,大部分人选择留在了各大部委,只有5个学生选择去了乡镇基层,而我就是其中一个。”刘水说。然而铁饭碗端了四年,在负责了一个水土保持项目后,刘水发现了机会。虽然家人强烈反对,但刘水还是毅然决然跳出了体制,因为相较于当初刚进入地理专业懵懵懂懂的他,那时的刘水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项目前途非常远大,或者说可以开拓一个很大的市场。”

2001年,刘水与张衡、陈阳春合伙创办了铁汉生态,专注生态保护领域。刘水的老家的祖堂叫“铁汉堂”,“铁汉”二字给刘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铁汉精神”就是“铮铮铁汉,顶天立地”。凭着“打不怕、不服输”的精神,刘水带领铁汉生态,用十年的时间冲到了深交所,成为创业板国内首家生态环境建设的上市企业。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1年,“十五”计划将环保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一边是环保产业初露朝阳,另一边又是房地产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刚开始的几年,铁汉生态的市政及商业景观工程免不了与房地产商打交道,刘水后来说:“如果转变方向坐上房地产这个热板凳,铁汉生态变成个房地产开发商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公司一定上不了市,也一定赶不上今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红利。所以,人生的创业之路就是要有耐心,要坐得住冷板凳,要专心致志守护心底的那份热爱,要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去虔诚地专注一件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铁汉生态深交所上市敲钟仪式

于是刘水从冷门的专业,一头扎进了冷门的行业。多年来,刘水与铁汉生态一起在生态环保领域默默低头耕耘,但同时也志向远大:刘水把铁汉生态的使命描述为“成为全球领先的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商”。2017年,铁汉生态公司总资产达到200亿,收入超过80亿,利润10个亿,是五年前的十倍。

铁汉也有柔情。刘水在许多访谈中都提到了大学时期读到的一篇小说《种树的男人》。

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每天坚持种100粒种子,花了将近40年,在荒芜的高地上创造了一片绿色的森林,牧羊人通过种树改变了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光秃秃的荒山焕发生机,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居住,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普罗旺斯。刘水总结道,这篇小说传递了两个重要理念:一是自然是可以改变的且改善的;第二个是人坚持做一件事会带来很大变化。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向刘水颁发名誉校董证书

2016年,在刘水校友北京大学名誉校董的授予仪式上,时任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为刘水赋诗一首:“种树贫牧人,读书改平生。专心为一事,吃苦换水清。族史尊祖上,今天助学盟。官商志皆大,忍辱业必成。昔夜缺座椅,明朝大楼迎。”

现代城市的“种树人”

2017年7月,在深圳福田区中心地带,集生态休闲、花卉园艺、文化生活、科普教育、体育运动于一体,占地面积42.4万平方米的香蜜公园开园迎宾。人们走在园内的空中栈道上,近处是大片茂盛的荔枝林,远处可眺望深圳第一高楼;园内既有浪漫的玫瑰园圃,也有清澈见底的湖溪水系;园内有16个运动场,多个儿童乐园,近期即将开放的中西风格的婚姻登记处更是即将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香蜜公园的建造方就是铁汉生态。根据铁汉生态官网的介绍,香蜜公园于2016年3月31日开始建造,公园建设涉及钢结构、桥梁、室内外装饰、园建、绿化、水土保持、给排水、铁艺、木艺等多个专业,共计32支专业队伍参与公园建设。香蜜公园全园设计植物品种繁多,其中乔木约80种,灌木约60种,地被约100种,绿地率达81.2% 。花香湖和花蜜湖的前身为两处老旧池塘,铁汉生态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将池塘打通后进行了改造扩建,保障水质的净化指标达到三类标准。

香蜜公园,对市民们而言是亲近自然、感受鸟语花香的好去处,而在刘水看来,香蜜公园更重要的理念是打造一个“海绵公园”,这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息息相关。

2016年4月,深圳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刘水说:“什么叫海绵城市,就是你在做任何一个基础设施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尽量要围绕着生态的要素去构建整个环境,构建整个城市的功能。”香蜜公园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公园内慢跑道两侧分别有下凹的草带,是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置的生态草沟。它能够生态滞留、吸收雨水,控制雨水径流速度。建设时利用场地地势及雨水汇流特性构建景观水系,保留了现状的可渗透的自然区域和林地,大部分铺装场地和建筑都在原有硬化区域设置,最大限度延续公园用地内自然海绵体的功能。公园的另一亮点是生态旱溪,它利用公园内原有冲沟设置而成。降雨期间旱溪滞水蓄水,并通过水生植物、溪底渗滤净结构层等涵养水分、净化水体,导引区域雨水收集,强化“海绵”生态效应;枯水期则以景石、卵石和各种植物等构成旱溪形态。

刘水在评价香蜜公园时说:“最重要的功能是让生态系统怎么样平衡。你在遇到一些破坏的时候,它能快速的修复,这个就是平衡。”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公共开放,一方面是生态保护,香蜜公园不只是一片绿地,也是城市的绿肺。人们在香蜜公园放松心情、缓解紧张工作的压力,达到身心的平衡;城市通过香蜜公园保持水土、吐故纳新,达到生态的平衡。人、城市、自然在这一处实现了和谐相处,正如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

在刘水的办公室有一个特别的鱼缸,相较于观赏作用,这个鱼缸更像是一个实验室。刘水利用这个鱼缸模拟了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鱼、水草、微生物,阳光、水、空气,在这个有机的系统里长期稳定的共存。相较于《种树的男人》中的主人公只凭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片森林,刘水则以“技术+艺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智能生态”。刘水对于未来城市的构想是以生命为基础的“万物互联”,每个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命识别特征,未来城市可以依靠内部资源平衡自身供给,生态系统会越来越合理。如今,铁汉生态已经开始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布局,2016年,铁汉人居上午10时智能微森林自然生态净化器项目正式启动,铁汉生态在集成植物技术应用方面已经稳步走在前列。

行善要趁早  越给越富有

自2010年始,刘水就先后慷慨捐资,支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的建设,并陆续设立“工学院铁汉基金”“城环铁汉生态环境基金”等,迄今刘水已累计捐赠超过1.5亿元人民币,全力资助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社会公益上,成立了铁汉生态公益基金会,先后捐资捐款超过2个亿人民币。

北大刘水楼揭幕仪式

刘水说,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教育国家就没有前途。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捐赠仪式”上,刘水念了一首打油诗:“行善要趁早,越给越富有,奉献的更多,收获的更多。”慈善并不是腰缠万贯才可以做,力所能及的时候可以从小做起。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2018年,北大城环学院做了一本《刘水院友致谢册》,可以看到,自2013年以来,已有700人、37个集体获得了铁汉生态环境基金的奖助。

在外人看来刘水的这些举措都是“行善”,其实他持有一种更加积极的公益观:不要把商业当慈善,要把慈善当商业。

“我们现在有一些捐资与企业目前的经营方向是吻合的。我希望这样培养的人才,捐资帮助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和企业合作。这样既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能提高我们公司的竞争力,我觉得这种慈善做起来就比较有意思。”一方面是慈善,一方面是产学研结合,提高了公司的研发水平,公司更好的去赚钱,赚到更多的钱又来做更多的慈善,而且更多的人在刘水的带动下也加入到慈善的行动中。这种关系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刘水办公室里的鱼缸,人们认为予取予求的慈善,刘水做到了一种平衡。

不仅奉献了财富,刘水也奉献了时间。2016年,刘水担任了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的新会长。虽然他开玩笑是因为自己捐钱捐的最多,“就被大家拱上去了”,但是繁忙的工作中,刘水还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校友会活动上。对于在深圳的北大校友,刘水用“优秀”来形容,他曾提到公益的“古村之友”汤敏,以登山为事业的曹峻,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等……刘水说:“他们做的都是很有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情,他们是社会的脊梁,也是北大的脊梁,我觉得他们代表了北大的‘正能量’。”

除了为北大深研院捐资1000万,铁汉生态其实与深研院的发展路径也有一些暗合:2001年铁汉生态成立,同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建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根据延伸办学原则,刘水曾经所在的城市与环境学院(当时称环境学院)支援了部分教学科研资源,在深研院建立了环境与城市学院。经历8年的发展,2009年,环境与城市学院调整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两个学院,前者致力于中国新型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后者追求环境与能源的和谐发展。也是同年,铁汉生态整体改制更名为“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铁汉生态成功上市,成为深圳第一家上市生态园林公司。

刘水说,深研院是对北大差异化的补充,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学研的“无缝对接”。刘水非常欢迎深研院多跟企业做一些实质性的研发,能够到一线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南燕的价值会更加体现出来。深圳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城市,深研院就是要在深圳做北大应该做的事情。

刘水近照

刘水一直很忙碌。采访当天,他刚从海口飞回深圳,在机场回来的路上接受了采访。到了公司之后,又有下午的会议在等着他,期间刘水连饭都来不及吃一口。谈及工作状态,刘水笑说:“这段时间经常出差,因为我们的项目是全国各地的。未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很快我们做到国外去了。”因为常常工作繁忙而来不及锻炼,秘书给刘水提了一个好办法:早上八点把需要谈事的人拉到附近的香蜜公园,几个人一边谈一边走,“锻炼”一个小时。刘水也终于可以把香蜜公园当作除了项目之外,真正休息放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