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毕业季

八闽英才榕城聚,燕园星火新程启——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举办2025年欢送新生座谈会

来源:福建省北京大学校友会 时间:2025-08-12

八月的福州,热浪翻涌,恰似福建学子骨子里那份不熄的“敢拼”热忱。8月10日,42位即将展翅飞向燕园的福建籍“新燕”,带着八闽大地赋予的坚韧闯劲,怀揣对未名湖畔学术殿堂的无限“热爱”,与数十位深耕八闽、心系母校的老校友,以及已在燕园扎根的学长学姐们相聚“北大人之家”。这是一场已历22载的梦想接力,更是一程辐射130名闽籍新生的精神启航。

座谈会现场

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监事长韩霞、执行会长王云英、常务副会长章樑、副会长梁志强、柯建跃、童建炫、程诗鸿等24位来自校友会服务团队及各院系的老校友代表参加座谈会。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索英春主持。

执王云英以“时序已新秋,夏意尤未尽”的诗意开启致辞,她首先代表福建校友会对今年被北大录取的优秀闽籍学子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继而强调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内核以及始终坚守的学术追求,鼓励新生拥抱大学三大挑战: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的重塑、自我定位的调整,同时欢迎大家利用校友会平台进行交流,也期待新生寒暑假回闽分享成长点滴。

王云英致辞

随后,新生们的自我介绍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他们在运动、游戏方面找到了伙伴,也在艺术、文学上找到了知音。

新生自我介绍

七位新生代表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心中的北大梦与八闽情:林弘道直面竞赛失利与课业波折,以“穿林打叶何妨吟啸徐行”诠释北大人的从容本色;林易之笑称高中是“在枯燥重复中寻找星光”,化学竞赛的“变态难题”磨砺出科研初心;苏婧昊回忆北大夏令营期间在石坊通宵守候观赏日出的震撼,未名湖跃升的旭日成为高三的信仰图腾;吴弈辰将北大从“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变为“触手可及的起跑线”,立志以计算机之长“回馈福建乡土,延续北大精神”;魏子译深信“人生每一步都是成长的阶梯”,并期待与同窗共挥球拍、共奏琴音,让青春在北大多彩绽放;陈庚立志以“滴水穿石”的韧性,让年轻的理想扎根于每一天的耕耘;陈兆汐以生物学隐喻人生,“细胞运作需细胞器协同,知识融会需文理兼修”,将不断拓展人生新的维度。

新生代表发言

章翊的钢琴弹唱《一路向北》,悠扬的旋律仿佛勾勒出从闽江之畔到未名湖畔的轨迹,道尽了学子们对远方燕园的憧憬与坚定。

在校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为新生们提供了更贴实用的“生存指南”。艺术学院郑佳宸用自己的转专业心路历程,鼓励新生勇敢探索,“就像寻找适配的门锁与钥匙,需要在尝试中不断打磨自我,北大给予我们充足的自主空间。”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已获保研的莫昊宇分享了“数字时代生存法则”:善用工具、辨别信息、平衡虚实,并送上三条“通关锦囊”:主动试错(低成本犯错)、拒绝内耗(专注自我时区)、收藏此刻(珍惜燕园点滴)。

在校生代表发言

最后,老校友的分享将座谈会推向高潮。陆开锦坦言当年孤身赴京的茫然,对比今日校友会凝聚的温暖,更珍视“北大人”三字的分量,丈量社会责任,更标记精神高度,我们不做高塔上的旁观者,而要做泥土中的耕耘者。柯建跃接续历史长河的澎湃:北大从戊戌变法的星火中诞生,在五四运动的浪潮里挺立,从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刻起,你们的血脉已融入北大百年赤诚。陈正勋则抛出“北大人三重境界”:“找北”是要追寻热爱、“成大”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做人”是要胸怀天下,要记住那份“被选择的庄严感”。茅钰才则送上温暖贴士:在北大,既要好好学习——推开任何感兴趣的课堂之门;也要好好生活——在“百团大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期待放在肩上。

老校友代表发言

特别环节中,校友会为每位新生送上定制移动硬盘,外壳镌刻北大校徽与“福建校友会”字样,寓意“存储燕园智慧,备份八闽深情”。

当合影的笑脸定格于“北大人之家”,当闽菜余香仍萦绕指尖,这场奔赴已奏响序曲。从八闽大地到未名湖畔,雏凤新声已嘹亮。愿2025级福建籍北大学子,怀揣着这份家乡的祝福与北大的荣光,在燕园广阔的天空下,以热爱为帆,以实干为桨,乘风破浪,身载八闽风骨,心向宇宙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