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北大1985级化学系校友丁克鸿获全国劳模殊荣

来源:梁栋(2011级光华管理学院MBA) 时间:2015-06-04

IMG_20150428_093821

“搞农药研发这行,我干了近三十年,并不觉得很累,反而干得津津有味,干劲儿十足!”一说起老本行,江苏扬农化工研究所所长丁克鸿激情满怀,话匣子瞬间就打开了。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全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4月,丁克鸿获得了全国劳模的殊荣,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面对成绩,丁克鸿十分淡定:“成绩不属于我一个人,是同事们和我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和荣誉是过去时,我们不能躺在荣誉的功劳薄上,得不断地往前冲,为扬农创造更多的辉煌!”

兑现“神奇农药”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扬州乡下长大。小时候,村子前面有一个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的农资销售点。当时卖的农药毒性很大,把危害作物的虫子杀死了,但毒性残留很高,人畜不注意也会中毒,发生过一些悲剧。我那时候就想,能不能有一种神奇的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危害人畜?”这个愿望在儿时的丁克鸿心中扎下了根。

中学时,学校开设了化学课。在分子式、化学键、合成物的无穷奥妙中,丁克鸿深深地迷上了化学。1985年高中毕业,丁克鸿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成为全村乡亲的骄傲:“志鸿这伢子上京城了,以后就是城里人喽!老丁,祖辈的福气呀!”

大学时期,丁克鸿成绩优秀,对于化学非常着迷,经常泡在实验室、图书馆,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大学毕业时,班上同学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在一线城市工作。丁克鸿把托福、GRE词汇背了好几遍,题库做得滚瓜烂熟,出国梦一度在他心头萦绕。

夜色下,十字路口。丁克鸿独自在昏黄的灯下徘徊,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家乡,兑现儿时发明‘神奇农药’的梦想,最终坚定了我的人生志向。”丁克鸿告诉记者。

1989年7月,丁克鸿走出校园,背着行囊,坐上了回家的列车。在扬州市化工设计研究所,他从一名实习实验员开始了职业生涯。“相比生产企业,研究所比较清闲,没有太大的经营压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换能力差。我不想只做阳春白雪、纸上谈兵的研究,想把自己的科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研究所工作两年后,丁克鸿终于按捺不住,向上级单位申请从研究所调到扬州农药厂(扬农前身)。

当时的扬农,科研人员稀缺,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老化。“他刚来扬农时,厂里很轰动。一个名牌大学高材生,不呆在安逸的研究所工作,跑到又苦又累的企业里,图个啥嘛?当时,我们觉得他心气高,有些傲,刚来研究所做实验时,对化工、工艺纯度要求高,他之前工作的实验室,原料试剂纯度很高,设备齐全,但在当时科研条件较差的扬农实验室,工业化时不可能用到这么纯的实验原料,这时候就要考虑到杂质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认识发生了扭转,心气儿沉了下来,人也接了地气,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回忆起对丁克鸿的最初印象,扬农研究所书记吴惠印象深刻。

这一沉,就是二十多年。在扬农,丁克鸿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拥有了家庭和孩子;在扬农,他从实验员做起,到课题组副组长、组长、技术带头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一步一个脚印,在扬农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研发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DSC06332

加入扬农后,丁克鸿崭露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在当时简陋的实验室开展了新品研发,很快就推出了农药新品哒螨灵。产品上市后反响热烈,为扬农带来了良好的利润,也坚定了扬农自主研发的信心。二十多年来,丁克鸿和研发团队先后合成出吡虫啉、苯黄隆、丙环唑、甲基硫菌灵等10多个农药新品种,“吡虫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9项,已获授权专利8项。

2006年,扬农决定上马环氧氯丙烷项目。环氧氯丙烷市场需求旺盛,国内产能不足,进口价格高涨,如果能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将给扬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当时,环氧氯丙烷老工艺丙烯法生产污染严重,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这个艰巨的任务交到丁克鸿手中。“像士兵突击一样,当时一心想着往前冲。早一天投产,早一天产生效益!”然而,这场攻坚战超乎大家的想象,扬农领导挂帅指挥,研究所、生产部、工程部联合作战,大家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忙活。在氢氯化催化剂选择、产物二氯丙醇提取,皂化过程杂质控制、环氧氯丙烷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一一实验对比与确认研究,最终走出一条用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的新型的清洁工艺路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创造了当年小试开发、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的行业奇迹。同时,与丙烯法老工艺相比,甘油法综合能耗下降40%,废水排放量由每吨环氧氯丙烷产品50吨下降到1吨以内。扬农在世界上率先建成3万吨/年甘油法环氧氯丙烷工业化大装置,目前已扩建成年产10万吨装置,年新增产值12亿元,利润1.6亿元。丁克鸿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反应催化剂以及产品分离方案,《一种甘油氢氯化制备二氯丙醇的方法》《从二氯丙醇盐酸水溶液中萃取分离二氯丙醇的方法》等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链脂肪连二醇(以下简称EC)是扬农某产品的必备的原材料。而这种原材料全世界只有德国能够规模化生产,成为制约扬农生产发展的 瓶颈。丁克鸿主动请缨,通过理论分析,推翻了不锈钢釜不能被用于该反应的意见,成功消除了制约工艺要求的设备瓶颈。调试期间共生产54.5吨EC,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小试水平,产品质量优于进口的EC。目前扬农利用该工艺已经建成年产500吨的装置,并成功投入运营。扬农的投产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对该产品的垄断,为扬农赢得了业界的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研发,丁克鸿有自己的见解。“化学产品研发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就像一个个的化学反应,要研制出目标生成物,反应公式不只一条,有的途径需要昂贵、稀缺的原材料和先进的设备,但对于当时的扬农,有些硬件我们不具备,从企业发展上又必须要干,怎么办?此路不通,换条再走,条条道路通罗马嘛!就要靠我们这些研发人员的科研能力,根据现有条件,发挥创新能力,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工艺、更优的产品来实现殊途同归。”

正是在丁克鸿等一批优秀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扬农年年都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面世,年年都有新产品中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每年开发一批、产业化一批、储备一批。

为咱扬农继续奋斗!

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之余,丁克鸿用7年时间,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丁所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还鼓励我们多学习,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在丁克鸿的带动和鼓励下,扬农研究所的青年员工陆续开始“充电”,整体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

为了延揽更多优秀科研人才,提升扬农的科研水平,丁克鸿向扬农打签报,增加指标名额,到大学挑选人才。2014年,扬农研究所迎来了第一个应届博士生。“我喜欢这里做科研的踏实工作氛围,在这里,我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成果,这种成就感比呆在一线城市更大一些。”朱叶峰博士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南京,毅然加入了扬农。

丁克鸿还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向公司申请了300多万元采购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效果。“以往我们没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实验样本需要拿到扬州大学实验室检验,经常得排队,有时候要等一两周才能拿到检验结果,影响了研发进度。现在,我们所里增添了这些设备,非常方便,实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实验员袁源告诉记者。

走进新改造的实验室,实验员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设备仪器整洁地摆放在操作台上。墙上,中化HSE操作规范格外醒目。“以前实验室通风系统比较落后,有些实验室通风管道年久失修,实验室里化学品味道较浓,一些实验员担心对身体有影响,有些人才就流失了。丁所就加快推进实验室改造,现在的实验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达到了中化HSE要求。”实验员陶文波深有体会。

“加入中化后,我们加强了员工健康安全工作的力度,通过导入中化国际的杜邦安全体系, HSE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化的大平台上,我们获取了更多集团的资源和支持,和沈阳院、浙化院以及其它兄弟单位的内部资源共享和交流更加充分。我们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也极大地丰富,查阅文献更加方便了。”丁克鸿说。

工作上,丁克鸿非常敬业;生活中,他是个运动健将。跑步、游泳、打球……只要有空,他就坚持锻炼身体。“丁所常对我们说,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他不仅自己热爱运动,也经常参加我们所里举行的年轻员工活动,和所里的年轻人们谈心、交流,整个所里的组织氛围非常融洽。”研究所员工史雪芳说。

虽然已近天命之年,早已不再是那个要为乡亲们寻找“神奇农药”的稚气孩子,丁克鸿仍有一颗为农民研发更多更环保农药的心。那个儿时的梦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这些年搞科研,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虽然很辛苦,但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快乐,更知足。扬农给了我做事业的舞台,让我遇到了好的领导,好的同事。我愿意为了咱扬农继续出力,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