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青年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聚集联络的重要空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专门强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在此背景之下,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新媒体工作,加强与新媒体从业青年的联系,在高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模式,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导主动权。5月23日,由北京大学团委、《北大青年》报社主办的“恰同学少年”——全国高校新媒体人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大学团委书记阮草、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副总裁陈楸帆、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学习小组”微信公号主创刘少华、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楠以及来自果壳网、“大象公会”、共识网等新媒体界的嘉宾出席论坛。来自全国33所高校的51家校园主流新媒体代表参会。主论坛由《北大青年》报社总编周宇诗主持。
叶静漪致开幕辞
叶静漪致开幕辞。她从自身的体会出发,谈到了新媒体正日益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渗透到学校生活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叶静漪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要求,勉励高校媒体代表,为高校媒体发展指明方向。“勤学、修德”是要求在新媒体时尚的外壳下做好灵魂、练好内功、传递正能量,发掘自身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形成独特风格;“明辨、笃实”是要求把校园媒体的成功运营落实到追求真知、坚持时代、注重内容上来。最后,叶静漪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她指出,在座的学生代表都是全国高校新媒体事业的掌舵者,也是未来国家新媒体发展和前进的主力军,希望各位代表能在探索校园新媒体发展的道路上不懈前进、脚踏实地、客观公正、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媒体人。
随后,张颐武教授向参会代表分享了他对新媒体的观察和研究心得。他认为,在当下,媒体平台的转移带来了社会扁平化、虚拟世界现实化和生活碎片化三个后果。对此,张颐武教授提出,新媒体人要坚持“有人格”“有温度”“有腔调”的特点,增强微信、微博这“二微”的互动,努力实现最终的“四跨”——“跨平台”“跨群体”“跨代际”“跨文化”。从容淡定、保持自己、脚踏实地,以可变的形态、语言和路径实现不变的格调、坚持和追求,从而完成新媒体时代的转型。随后,陈楸帆以“媒介进化论”为题阐明了当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学习小组”微信公号主创刘少华以“党报的另一面”为题,对新时期主流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新媒体特点,改变官方媒体传统面目做了精彩解读。
上午嘉宾演讲结束后,“转型之间——分享平台转型经验”“社会视野——应对社会性话题”“数据时代——灵活应用新技术”“双管齐下——融合线上线下、促进多方宣传”“眺望前景——展望微信平台发展趋势”等五个分论坛分别召开。各高校新媒体代表以分组主题讨论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并就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观点交锋与思想碰撞,启发思考、凝聚共识。
分论坛现场
下午,在各分论坛代表总结展示后,果壳网“十五言”写作平台内容主管郑李(李子)、“大象公会”微信公号主笔郑子宁、共识网副总编辑袁训会等新媒体界嘉宾分别进行了精彩演讲,各自阐述了自己对于新媒体崛起的见解和展望。
晚上19时开始,来自15所高校团委机关微信平台的代表齐聚新太阳学生中心251室,共同就团委机关平台的自身定位问题,以及新媒体潮流下的如何开展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等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团委机关微信平台应坚持始终以贴近学生为着力点,始终以传播正能量为立足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视听性、交互性等特点为高校团媒宣传发力,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发挥团宣的先驱作用。讨论的最后,与会代表提出了高校团委机关微信平台之间进行合作的设想。
合影
此次论坛中,各高校新媒体代表共同思考并努力解决校园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五大切身问题,在思想交锋与潮流碰撞中达成了共识——各高校媒体代表应顺应新媒体浪潮,以服务学生、宣传正能量为出发点,坚持“内容为王”,以生产有益、有趣的文章内容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新媒体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改进网络宣传工作的指示,善于运用新媒体之力,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引领广大青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