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北大毕业典礼上,这位院士校友讲述了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时间:2025-07-03

当人们提起进化论,往往会想到《物种起源》和达尔文那棵波澜壮阔的“生命树”。五十多年前,一位少年因高中生物课上老师的一席话,带着对生命起源的好奇,从湖北黄冈走进北京大学,选择了当时被认为“冷门”的古生物专业。

达尔文“生命树”首次提出人类由低等动物演化而来,却未能揭示这棵树如何发芽、成长、分支

他在北大读到《物种起源》,也在课堂争论中第一次直面那些“至今未解”的科学难题。如今,他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重返母校,在毕业典礼上讲述他的科学之路,他就是——舒德干。

舒德干提出的“动物界三幕式爆发成型假说”,是唯一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进化论十大猜想

1964年,舒德干进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在这片学术土壤中,他深受“强基础、宽口径”的育人理念滋养。除了本专业的地质和化石知识,北大还安排了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植物学等来自生物系的课程,拓宽了他对生命体系的理解。

而最让他铭记至今的,是生物系特别开设了能激发“质疑思维”的达尔文主义课。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既启蒙于达尔文改变人类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科学进化论,也为他在《物种起源》中留下的世纪谜题争论得面红耳赤,都立志日后要通过化石实证破解这些难题,发展进化论。

达尔文名著《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论证出“人类由低等动物逐步演进而来”,然而它将人类远祖如何缔造出一系列基础器官的谜题留给了后人。

上世纪末期,舒德干在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在《自然》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论文,尤其是1999年发现的“天下第一鱼”,被学界公认为人类在脊椎动物大家庭里的“鼻祖”,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昆明鱼成为脊椎动物起源的有力证据,它“从0到1”地首创了头、脑、眼与原始脊椎骨——正是它的出现,使得今日人类的直立行走、大脑思考成为可能。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广泛被世界多国高校采纳为教材内容,昆明鱼也进入了中国初中人教版生物课本,成为年轻一代认识生命起点的重要桥梁。

“第一鱼” 昆明鱼目的化石及复原图

此外,舒德干院士主导研究的澄江动物群,还揭示了5.4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的细节——使这个被称为“生命大爆炸”的事件,不再是演化史上的一团迷雾。

在寒武纪初期,地球生命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爆发”,在短短几百万年内诞生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纷纷出现,形成多种门类并存的格局。

寒武纪海洋生物复原图

这种突如其来的复杂生命形态集体涌现,被视为进化论的一大难题。美国科学院院士古尔德提出“一幕式爆发”假说,认为几乎所有动物门类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步,这一观点在无形中给了神创论以可乘之机。

面对这一争议,舒德干的研究成果予以有力回应。2008年,他基于包括澄江化石库在内的全球三大早期化石库的详实证据,在英文期刊《冈瓦纳研究》发表论文,首次将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界的起源与演化体系建立起系统联系。

他提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新假说,指出动物界的三个亚界并非同时诞生,而是经历了依次演化的三个阶段,由此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动物树”早期框架,实证性地解答了达尔文未能解释的“物种起源”之谜。

寒武纪大爆发包括三幕,依次形成3个动物亚界

当然,古生物学的研究从不是一片坦途,也不总能被人理解。

有人说古生物学是“冷门学科”,但他却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矢志破解达尔文的世纪悬案。

有人说“云南虫是原始脊椎动物”,他多次撰文澄清,坚持科研必须“求真务实”,不被误导、不盲从权威。

有人说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但他却坚持“掌握前沿知识的人,最有责任把科学讲给公众”,为此他亲自上阵拍视频、做直播,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讲解生命起源的奥秘。

这些年,舒德干院士通过网络做科普,大范围地接触大众,传播科学新认知和新思想

在演讲的最后,舒院士没有以高深术语收尾,而是勉励即将步入社会的北大学子,既要学会合理享受各种短暂快感,更要去追求靠艰辛付出才得以获得的幸福感,因为后者更珍贵,更持久,更有价值。

这是他从一生科研中提炼出的人生智慧。他鼓励北大的毕业生们保持定力,传承北大精神,将质疑化为动力,将理想扎根现实,用奋斗赢得价值,用奉献成就荣光。


在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龚旗煌作题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北大人”的讲话,在讲话中,龚旗煌校长分享了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友舒德干院士的故事。

今年7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古生物专业1964级本科校友舒德干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循达尔文足迹前行,力行科学创新——在北京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首先,我诚挚地祝贺同学们完成学业,成功毕业,迈向人生新的辉煌!

1964年,我从湖北黄冈中学毕业,有幸进入北大地质地理系学习。受高中生物课林老师的启发,我选择了古生物学专业,那里是进化科学的实证殿堂,极富挑战性。今天非常荣幸能向母校汇报我的人生轨迹,与同学们分享人生感悟。

北大人都受惠于母校强基础、宽口径学习的优良传统;培育思想自由,鼓励在交叉学科处实现学术创新。生物系不仅给我们专业开设了多门生物基础课,还特别开设了能激发“质疑思维”的达尔文主义课。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既启蒙于达尔文改变人类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科学进化论,也为他在《物种起源》中留下的世纪谜题争论得面红耳赤,都立志日后要通过化石实证破解这些难题,发展进化论。

后来,我到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交流访学。其间,我一直不忘初心,循着达尔文足迹前行,咬住青山不放松。达尔文科学精神的灵魂是大胆质疑,挑战传统,求新求实。我刚结束德国洪堡博士后工作,便立即回国,一头扎入全球最好的化石宝库澄江动物群里折腾,保持好奇心,坚持逻辑思维,激发科学想象力,聚焦大问题,寻求思想理论创新,一干就是35年;其间我在学术上也犯过错误,遭遇挫折,这提醒自己要更加严谨求实,继续攀登。幸运的是,在达尔文留下的几个主要谜题破解上,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达尔文天才地提出“生命树”思想,却不了解其中的动物树如何孕育成型。2003年,我与另外两位学者一起以“澄江动物群及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但我没有沾沾自喜,深知该奖项并不完美,它既没有发现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也没有揭示出寒武纪大爆发的本质属性。此后,我带领团队聚焦这两个缺憾,坚持动物树源头探秘,终于发现了第一动物树的完整框架。实际上,这个地球上最早的三分动物树就是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其科学意义非同寻常,它开启了地球全新的生态系统,并最终催化出今天美丽的动物星球。由此,2016年我们团队又以“地球动物树成型”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达尔文渐变论困惑于生命演化中的重大突变,他否认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实性。我综合分析了5亿多年前的化石大数据,发现动物演进中量变与质变交织,渐变与突变共存,门类进化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基此我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初步实现了进化理论创新。

达尔文名著《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论证出“人类由低等动物逐步演进而来”,然而它将人类远祖如何缔造出一系列基础器官的谜题留给了后人。我们团队历时十余年,先后发现动物界早期的华夏鳗、长江海鞘等低等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第一鱼“昆明鱼目”,并创立了古虫动物门,从而初步实证揭示出,远祖近亲们陆续创造出一系列基础器官,从而实现呼吸系统革命,运动系统革新和神经系统大升级的证据。其中,我在古虫动物门中命名了3个特别属种:它们是北大动物,西大动物和地大动物,以感恩3个母校对我的辛勤培养。这些成果不仅被广泛录入世界多国高校的生命科学教材,而且昆明鱼还图文并茂进入我国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第一鱼大有来头,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首创了原始脊椎骨,才使得今天人类的直立行走成为可能;智人大脑聪慧无比,更应该感恩第一鱼的头脑眼“从0到1”的首创。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其大脑进化出特有的新新皮层,它诱使人们不断获取形形色色的愉悦感。我希望,天资聪颖的学弟学妹们,既要学会合理享受日常多巴胺带来的各种短暂快感,更要追求靠艰辛付出以获得内啡肽幸福感,因为后者更珍贵,更持久,更有价值。

55年前,我们那一代北大人走出校园,坚守北大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活出了人生精彩。今天,全体校领导和许多老师用如此隆重的典礼欢送同学们走上新的人生旅程,着实令人羡慕。从比较单纯的校园环境迈进五彩社会,可能会遇到许多顺心和不顺心的事情,同学们一定要保持定力,弘扬北大精神,永远向上向善,将家国情怀融入事业中的点点滴滴,将创新理想付诸攻坚克难的日常。中华民族已经迈进历史发展的快车道,恭喜学弟学妹们赶上了“复兴号特快列车”;青春在奋斗中熠熠生辉,才华在奉献中价值连城。我相信,同学们会以李四光和王选等一大批前辈为榜样,不负韶华,努力奋斗,与祖国共享持久的幸福和荣光!祝大家鹏程万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