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举办2025届新校友迎新活动

来源: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 时间:2025-10-29

湾区潮涌迎新彦,燕园情深聚鹏城。10月25日,“新校友,圳速度”2025迎新活动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正式启幕。从燕园启程的北大人,跨越山水相聚鹏城,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传承、成长与归属的校友之约。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联合主办。到场嘉宾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86级国政系校友、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执行会长、分享投资创始人白文涛,89级中文系校友、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妇儿儿童基金会秘书长王芳,91级医学部校友、康宁医院主任刘奋,92级力学系校友、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院长陈辉,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子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办副主任、校友会秘书长黄秀兰,19级汇丰商学院校友、深圳市龙华区外事办公室郭子毓,19级国际法学院校友、深圳医学科学院基金会陈恩嘉,20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校友、长城基金杜鹏远,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阚巧云。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天兵

王天兵代表在深北大人对2025届新校友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办、北大科创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北大附中深圳学校等机构,展现了北大人在深圳开拓的成果和资源平台。王天兵指出,校友会是凝聚校友、构建精神家园最可靠的组织,欢迎校友们多到深研院使用体育场地,鼓励新校友积极参加校友活动,利用好这些北大人的平台,与前辈多交流互动。

07级城市与环境学院校友、深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汤敏与2020级汇丰商学院校友、校友会秘书李哲主持

职场萌新——起步

首轮“起步场”专为初入职场的“萌新”校友设计,鼓励大家围绕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等话题,主动向嘉宾校友提问请教,实现经验传承与思想碰撞。

新校友傅敏仪分享了小组成员们初入职场的适应状态和困惑,以及前辈们的建议。她总结认为,行业特性不同,成长路径各异,需结合自身实际审慎决策,尽早明确方向,稳步开启职业生涯。校友嘉宾郭子毓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说工作第一年常面临“被压担子”的挑战,对此既要保持上进心,积极承担任务,也要注重身心平衡,学会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保持韧性,以长远眼光看待职业发展,稳扎稳打度过适应期。

职场萌新——拓圈

在第二轮交流聚焦“职业发展中的破圈难题”——当工作几年后发现方向不符,该如何调整?又如何在校友圈、职场圈中找到可以辅导自己的前辈?

新校友杨雪松表示,通过与大家交流自媒体、职业发展等话题,他深受启发,收获颇丰,感叹“有师兄带桌,果然不一般”,现场氛围既专业又活跃。校友嘉宾陈辉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认为,与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对话,让他也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在交流中,他主要以答疑形式回应了新校友们关于职业发展、行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他非常高兴自己的经验能对后辈有所助益,并欣慰于看到新一代北大人的活力与思考。

职场萌新——融合

第三轮交流聚焦青年校友普遍关心的核心议题,围绕工作与生活的精力管理、平衡之道、社交圈层拓展以及婚恋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分享环节,新校友吴尧宇认为,在深圳这样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选择一个高的职业起点至关重要,无论是进入集团总部还是知名大厂,一个更好的平台将为个人未来的提升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带来长远的益处。面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这一经典难题,博士校友姜琳丽分享了她的洞见。她直指其核心,认为两者都要求全身心投入,刻意“平衡”反而会导致失衡。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做好自己”。她分享了自己与儿子同年备考,最终“光速拿下北大博士”的亲身经历。她坚信,当一个人选择专注于自我成长、活出熠熠生辉的自我时,工作与家庭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校友嘉宾王芳鼓励师弟师妹们“大胆、积极、踊跃地去恋爱”。对于年轻人普遍“下班后只想躺平”的现象,她分享了自己曾经的经历,认为关键在于心态转变——要将社交视为一种转换频道、汲取能量的方式,而非负担。校友嘉宾陈辉从现实和法律角度补充了婚姻的意义。他分享了自己在医院陪伴家人的深刻经历,提到直系亲属(配偶、子女)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引发了大家对人生伴侣与生命责任的全新思考。

在校友嘉宾们的鼓励下,多位新校友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发言,展现了北大新生代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蓬勃朝气。

白文涛发表总结致辞,他表示深圳校友会有年轻、开放与活力的独特优势。他希望新校友除了干好工作,一定要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为贵人不会在“家里打游戏、上网”时出现,唯有“多跟校友交流,多跟行业精英交流”,才能遇到能提供支持、帮助和指点的贵人,实现更快的进步。他建议新校友:“多关注北大深圳校友会的公众号,多参加活动,融入到校友大家庭。”

特别策划:从地名看深圳 从深圳看未来

为了让新校友们更了解深圳、更快找到与深圳的精神联结,此次迎新特别开展了“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主题分享活动,带着校友们“从地名看深圳,从深圳看未来”。

文史学者、资深校友木木以《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为主题,从深港双城的独特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对深圳地名的研究与感悟。他提到,自己在香港工作16年后选择扎根深圳,并将地名研究作为融入这座城市的切入口。他认为,深圳与香港共同孕育于新安县(1573年建县),两座城市的命运与文化紧密相连。

木木分享

木木以“前海”“后海”“深圳河”“罗湖”等地名为例,揭示了地名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中的双重意义:前海并非改革开放后的新名,而是源自450年前新安县南头城前的海湾;深圳河的源头争议,反映了自然地理与行政边界的复杂交织;罗湖的得名,可能与“罗山罗湖罗溪”的古代山水格局相关。

他进一步指出,深圳地名的特点,如“南山田园湾”高频出现,恰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方位、地貌与发展轨迹。他呼吁大家以“深港双城”的视野思考深圳的过去与未来,因为“香港元素是深圳从何而来、因何而兴、向何而去的关键”。

深圳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以《从地名看深圳》为主题,强调地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生动阐释了地名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他指出,地名的变迁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断层或延续,如“徽州改黄山”“兰陵改枣庄”等案例,正是文化脉络断裂的典型。

尹昌龙分享

在深圳地名的解读中,尹昌龙以“鹏城”“深圳经济特区”“深南大道”等名为例,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鹏城”源自庄子《逍遥游》,寓意深圳如大鹏展翅,翱翔南海;深圳经济特区的命名,体现了对香港市场与国际视野的考量;深南大道并非“深圳南部的道路”,而是连接老县城南头与新中心深圳镇的历史动脉。他还分享了“大芬村”(原“大粪村”)、“皇岗”(原“黄岗”)、“仙湖”(原“大水坑”)等地名的雅化历程,强调地名改造中对文化尊严与美好愿景的追求。尹师兄总结道,了解地名是深圳人文化认同的开始,更是讲好深圳故事的基础。

在自由交流环节,两位分享嘉宾与各位校友进行了更深入、自由的交流。

王芳作为读者,率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她盛赞该书挖掘了深圳深厚的文脉,并认为这是每个深圳人,特别是“北二代”小朋友应该阅读的经典,建议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共同探索深圳。对于木木的《藏在地名里的深圳》,她特别赞赏了书中展现的诗人内核与文学才华。她现场深情并茂地朗诵了书中的三首诗词,并进行了精妙的文学赏析,指出这本书展现了“强大的诗人内核”,其词句优美、意象动人,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感染力。

其他校友们则围绕“坪山得名由来”“深圳地名与北方城市的差异”“深港地名关联”等话题与两位师兄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最后,主持人总结道,地名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是城市的文化坐标与精神根脉。她呼吁校友们带着对地名的新认知,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个人与城市的精彩故事。本次活动在签赠环节中圆满落幕,两位师兄为校友们签名赠书,共同留下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短暂却充实的相聚结束了,但新校友们的情谊也由此开始链接。上有师长前辈倾囊相授,中有同窗挚友并肩同行。相信2025届的新校友们定能在鹏城找准方向,在深圳这座充满奇迹的城市中锚定坐标,迎接属于自己的时代命题。

青春正当时,扬帆启新程

从此山海奔赴,步履不停

以智慧丈量天地

以热忱拥抱变革

这是北大人的志气

更是北大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