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期间,“赋能产业、链接未来——北京大学校友人工产业峰会HICOOL专场暨北京大学校友青年 CEO 俱乐部‘人工智能 +’系列沙龙第九期”举办,来自各行各业的200余名校友嘉宾出席,探讨智能体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据悉,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共举办全球创业者峰会开幕式暨全球创业大赛颁奖盛典、高峰论坛、专题活动、出海论坛、国际人才招聘市集、科技文化消费节及“全球创业者之夜”在内的上百场系列活动。北大校友项目灵明光子在本届大赛获一等奖。

在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大学校友、纯粹元素创始人王胜地,来式智能CEO杨劲松,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工程师刘晓明(GASHERO),睿尔曼机器人CPO荣宾,AI不神秘创始人、少年创造学院发起人王晗等嘉宾分别分享智能体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AI+教育等话题。

王胜地分享《纳米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应用领域》
王胜地介绍了其创业项目如何将前沿的纳米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抗衰老护肤领域,其团队基于北大科学家的技术突破,开发出全球首款利用纳米机器人技术的高科技面霜。他通过介绍纳米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如催化消除自由基、防止黑色素合成等,这项技术不仅能让人变得更年轻,还可能在预防癌症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鼓励年轻人勇于追梦,借助科技进步实现无痛年轻化,并欢迎各界人士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杨劲松分享《人机协作—智能体行业落地应用实践》
杨劲松分享中指出,当前智能体技术正迎来重要发展窗口。随着具备推理能力的大模型出现,以及工具调用协议的成熟,智能体已能在复杂任务中达到接近人类的处理水平。他进一步强调,智能体并非简单替代传统软件,而是通过重构人机协作流程,在体育内容生成、电网故障检测、审计核查等实际场景中显著提升效率,如将电网检修从一周缩短至五分钟。杨劲松认为,这波技术浪潮本质是“认知革命”,需通过构建新型人机协作流水线,才能真正释放智能体作为“超级同事”的生产力价值。

刘晓明(GASHERO)分享《具身智能路线与落地》
刘晓明(GASHERO)在分享中指出,具身智能的核心突破在于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使其从传统自动化迈向真正的环境交互。他提出可从智能、电子、机械三个维度评估技术路径,并强调“交互学习”模式对解决训练数据短缺的关键意义。在落地层面,刘晓明认为当前机会主要集中在工业场景,如高危巡检、恶劣环境作业等存在明确人力替代痛点的领域。他特别指出,具身智能的适应性优势能有效应对粉尘、高温、劳动力断层等现实挑战,而成本控制需借鉴汽车产业的通用部件思路。最后,他建议政策支持应聚焦需求对接与场景开放,助力技术型公司跨越商业化鸿沟。

荣宾分享《机器人的“终局”探索》
荣宾在分享中指出,让机器人真正进入生活场景需要突破操作能力、成本与泛化能力三大瓶颈。对此,瑞尔曼通过自主研发超轻量机械臂,在实现高负载自重比的同时将成本显著降低,并凭借核心零部件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解决泛化能力难题,他们搭建了大规模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通过真实场景的数据采集弥合仿真与现实的鸿沟。荣宾强调,只有将“能干活”作为技术落脚点,机器人才能在养老、物流等实际需求中创造价值,而瑞尔曼的机械臂与远程操作模式已在酒店服务、巡检等场景中验证了其可行性。

王晗分享《AI+教育》
王晗从一位12岁孩子母亲的视角出发,反思了如何引导下一代在AI时代健康成长。她发现,单纯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效果有限,关键在于理解孩子渴望连接与认同的内心需求,并通过“玩中学”的方式激发其主动性。在实践中,她摒弃填鸭式教学,转而带领孩子通过创作智能体、参与行业实践等项目化学习,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AI工具。这种以兴趣驱动、创造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在各类AI竞赛中崭露头角,更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北大校友HICOOL获奖项目圆桌论坛由势成投资合伙人张驰主持,霸蛮CEO张天一、炎黄国芯CEO郭虎、昆迈医疗CEO盛经纬、清溥科技创始人傅建省、火星科学盒CEO刘扬、美因创始人肖哲等嘉宾围绕AI在各行业的应用和挑战、创业心得体会、未来趋势展望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圆桌论坛
本次圆桌论坛围绕AI在不同产业的落地展开探讨。与会嘉宾认为,AI正深度重塑传统行业运营模式,如农业智能化管理、芯片产线自动化、教育个性化教学等,但其渗透速度因行业特性而异。大家指出,医疗、能源等领域虽面临合规周期长、软件付费习惯待培育等挑战,却也为技术融合创造了差异化机会。展望未来,嘉宾普遍认为企业级智能体、人机协作流程革新将是明确方向,但成功关键仍在于聚焦真实痛点而非盲目追新,并需警惕技术热潮中的创业风险。最终形成共识:AI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但商业的本质依然在于持续创造用户价值。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已进入产业融合深水区,在农业、产线、教育、医疗等场景,其落地应用正从效率提升转向模式重构。真正的产业变革,始于对真实痛点的洞察,成于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