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文明互鉴在吾辈 远行万里觅真知 | 北京大学燕园翱翔马来西亚实践团纪实

时间:2025-08-06

为增强国际视野,激励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在香港罗氏慈善基金会、北京大学校友会和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的支持下,7月13日至7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组织15名学生赴马来西亚开展为期一周的燕园翱翔实践交流活动。实践团由罗氏慈善基金会执委、香港仁济医院罗陈楚思小学荣休校长曾嘉丽,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文莉,学生资助中心李静彧老师及经济学院团委副书记秦世芳带队,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参与活动。实践内容涵盖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多元文化、当地教育、历史人文等多个维度,助力实践团成员深度了解马来西亚。

经济发展:探索科贸枢纽,感受中马友谊

聚焦港口贸易,理解经贸格局。巴生港是马来西亚举足轻重的集装箱口岸,身为该国最大货运港口以及西马西海岸和马六甲海峡的关键“海上门户”,承载着举足轻重的经济使命。实践团师生深入港口内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港口,一艘艘“万吨巨轮” 齐整停泊,一排排巨大吊机高耸入云,印有不同国家语言的集装箱层层堆叠,尽显繁忙与秩序。

随后,实践团师生与巴生港务局主席欧阳捍华进行交流座谈。欧阳捍华详细介绍了巴生港务局的业务构成、发展现状、转型需求等情况,并表达了对中马友谊长青的诚挚祝愿。通过介绍,师生们深入了解到巴生港的重要地位、经济贡献以及未来发展战略。

欧阳捍华介绍巴生港现状

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文莉对欧阳捍华的热情接待表示真挚感谢,同时以中马紧密的经济贸易、友好的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为例,鼓励同学们走向国际,以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促进文化交融、 担当时代使命的全球化人才。

赵文莉致辞

同学们从港口自动化、环境治理、全球战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李静彧代表北京大学燕园翱翔马来西亚实践团全体成员向巴生港务局致赠纪念礼物,双方合影留念。

实践团在巴生港务局门前合影

感知科技前沿,探讨未来图景。实践团师生走进华为技术(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深入了解华为在马来西亚的产业布局、创新成果及项目情况。工作人员围绕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实践团成员介绍5G的技术特点——低延迟、高速率、大连接,并分享了未来5.5G及6G技术发展的愿景与规划。华为在马来西亚当地不断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其光伏发电系统转化效率达到95%,位居业界前列,展示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的硬实力。期间,同学们围绕华为战略、科技赋能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实践团成员参观华为技术(马来西亚)有限公司

感受互利互惠,见证中国力量。实践团师生走进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进行座谈交流,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悦等参与座谈。

李静彧对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燕园翱翔项目背景、实践团成员构成等基本情况。王悦详细介绍了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的公司架构、业务构成等企业概况及出海战略,为同学们说明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探索的合作项目。通过本地化项目与文化交流实践,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成功将“中国建造”与国际标准深度融合,在展现硬实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开放姿态与责任担当。交流过程中,王悦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路径,如何与本地文化沟通协作、共享发展、实现共赢。

王悦介绍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概况

这些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跨文化交往与全球视野发展的深入思考,同学们就公司架构、本土化战略等方面踊跃提问,公司代表耐心解答,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实践团成员与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

实践团在中建三局马来西亚分公司门前合影

倾听动人故事,见证真挚情谊。实践团师生来到马中友好交流协会进行座谈交流。马中友好协会理事叶志华介绍了协会的宗旨理念以及发展历史。32年来,协会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始终致力于促进中马交流、增进中马友谊。马中友好协会执行秘书陈春福向实践团展示了两段中马青年友好交流计划的视频集锦,画面中能看到两国留学生青年欢聚一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让实践团深切体会到了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一个个动人故事向实践团成员展现了马中友好交流协会在促进中马友好交流、增加中马青年友谊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实践团与马中友好交流协会相关人员合影

凝聚校友力量,构筑交流桥梁。实践团在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的带领下,来到马来西亚校友会办公室。赖贞瑝深入介绍了校友会从创立至今的风雨历程,以及其围绕推动马中友好交往、助力母校国际化发展所开展的核心活动与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交流,实践团成员切实感受到校友会在连结两国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中发挥的纽带作用,也真切地感受到到校友们对母校的赤诚眷恋。

赖贞瑝介绍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概况

实践团在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办公室合影

当地教育:体察文教多元,寻访华校薪传

沟通中马教育,共建青年之桥。实践团走进马来西亚顶尖高等学府——马来亚大学,参观校园及图书馆,并与在校师生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马来亚大学的历史沿革、学科特色及教学理念,实地感受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在互动过程中,实践团与马来亚大学学生分别介绍了自身专业背景与校园生活,并围绕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学习体验等方面展开热烈交流,现场气氛融洽,展现了青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活力与包容精神。

实践团成员与马来亚大学师生交流现场

通过对马来亚大学师生的深入交流,成员们不仅增进了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体系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该国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与社会的开放活力。此次活动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纽,在促进中马青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深化跨文化沟通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团与马来亚大学互赠纪念品

实践团与马来亚大学师生合影

寻访华教先驱,感悟连玉精神。在纪念馆馆长徐威雄与林连玉基金副财政何智良的陪同下,实践团师生细致参观了林连玉纪念馆。林连玉,这位生于中国福建永春的华文教育先驱,为维护华文教育、争取民族语言平等四处奔走,其精神激励着马来西亚华人坚定不移地追求公民权。通过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实践团成员回溯了林连玉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风雨历程。围绕华文教育历史、林连玉精神以及文化传承等议题,实践团师生展开讨论交流,思维碰撞间加深了对华文教育坚守与传承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参观林连玉纪念馆

观察华教实践,体会育人初心。实践团师生前往马来西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华文独立中学之一——坤成中学参访交流,坤成中学校长蔡莉莉,副校长张秀华、陈永净热情接待,引导实践团师生参观校园。随后成员们现场观看了二十四节令鼓和行列步操表演,并在座谈中了解学校悠久的办学历程与教育理念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实践团成员与坤成中学学生进行友好互动和充分交流。

实践团成员参观坤成中学

实践团来到丹绒士拔国民型华文学校,在本校家教协会主席陈进荣、校长谢铠宇等人的带领下参观校园,了解了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的,以及华人新村地区小学阶段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实践团成员参访丹绒士拔国民型华文学校

多元文化:欣赏美美与共,品味多元包容

汇聚中马英才,共话文化交融。实践团师生参与“南枝更有花”文化沙龙,活动汇聚艺术界、学术界、产业界杰出代表及中马青年学子,围绕南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语社会的文化共存、青年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半场专题分享聚焦南洋文化的深度解读。诸位嘉宾先从峇峇娘惹艺术、绘画创作以及方言文化等不同维度展现了南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生命力。之后圆桌对话以“多元社会中的文化共存与传承”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诸位老师介绍了马来民居的特点、阿拉伯文字的艺术形态等,生动印证了马来西亚“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是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半场聚焦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与青年视角。与会企业家分享了国际视野下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马来亚大学中国留学生代表则结合自身留学经历,分享了在马来西亚的文化观察与体验。“南枝更有花”文化沙龙的成功举办,为深化对南洋文化的理解、促进多元文明对话、激发青年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了重要平台。

“南枝更有花”文化沙龙活动现场

实践团成员和与会嘉宾合影

体悟多元文化,共促和谐社会。实践团来到峇峇娘惹博物馆,从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全面了解峇峇娘惹的风俗习惯。置身其中,师生用心感受着这份多元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深刻领悟到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美好愿景。

实践团成员参观峇峇娘惹博物馆

实践团师生走进马来西亚当地社区与居民开展文化交流,聆听社区成员讲述传统风俗与日常生活,深入理解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共生共融的社会结构。

实践团成员走进马来西亚当地社区

同时,实践团前往榴莲园、莲雾园、可可园与椰子园等热带果园开展参访体验。园区负责人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各类水果的种植方式、产业价值及生态理念,同学们深入了解马来西亚对“绿色无公害”种植理念的坚持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探索。

实践团成员考察当地特色农业

历史人文:追迹红屋宝船,回溯千年长卷

了解吉隆坡,触摸历史脉搏。实践团师生来到独立广场。这里曾是1957年马来西亚宣布独立的地方,见证了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迈向自主的重要时刻。广场周边古老建筑的沉稳厚重与现代楼宇的挺拔舒展形成鲜明对照,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马来西亚从殖民时期到独立发展的岁月变迁,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时代活力。

BF157

实践团成员参观独立广场

走进马六甲,探寻文化遗产。实践团师生抵达马六甲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荷兰“红屋”与荷兰广场。红屋于1650年由荷兰人建造,是目前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群之一。随后,团队攀登圣保罗山,登顶并参观了始建于1521年的圣保罗教堂遗址,俯瞰马六甲古城区。红色的马六甲古城区的和灰色的现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马六甲的多元文化也在建筑物的形貌色彩上清晰展现在眼底。

实践团成员实地感受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团队来到郑和文化馆,了解马六甲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历史。郑和文化馆位于马六甲河畔,由八幢18世纪前的店屋改建,是州内最大的郑和主题博物馆,展出宝船模型与明代文献,讲述郑和下西洋的传奇。郑和下西洋来到马六甲带来的是和平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马六甲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实践团无不被这种和平发展的外交模式所感动。

实践团成员参观郑和文化馆

科技赋能文化,艺术再现历史。实践团在Encore Melaka剧院观看了大型现场实景演出《又见马六甲》。话剧演员们精彩的演出真实地展示一个诚挚接纳多元和包容的社会。全剧以马来语、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360度沉浸体验马六甲地区600多年的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马六甲的历史与多民族融合的动人故事。

B4426

实践团成员观看《又见马六甲》

北京大学燕园翱翔马来西亚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梭于马来西亚的城镇乡野,领略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见证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考察独具特色的当地教育,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交融。

从巴生港务局的发展转型,到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从华人华侨的落地生根,到多元社群的和谐共生;从华文教育的坚守初心,到全球化人才的互动交流,每一处都深深触动着实践团师生们的心灵。此次马来西亚实践交流之旅,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马两国友好关系的深厚根基与光明前景,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交流与理解的种子,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收获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带着在此次实践中收获的宝贵经验与感悟,以更加坚定的步伐、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未来的事业中。他们会把在马来西亚感受到的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包容的温暖情谊等化作前进的动力,在促进中马友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北大人的智慧与力量,以青春和热血诠释北大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成员感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汪娟荣:这次马来西亚之行,对我而言不仅是一场文化交流,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觉醒。从港口经济的宏大视角到民间教育的点滴坚守,从企业的现代发展到文化传承的细腻呈现,每一站都让我重新思考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林连玉纪念馆,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血脉,更是连接人的精神力量。那一刻我明白了:文化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它能在不同土地上生根发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

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沈深文:此次出访马来西亚,我切身感受到了“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内涵和魅力。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元是底色而非屏障;在马来西亚,各族共生共荣、和谐相融。从郑和船队到峇峇娘惹文化,从三语并行到宗教共生、节庆共享,从传统庙宇到现代都市,每个文明及其时代印记都成为拼图中不可替代的一块,共同绘就了“赤道之心”的温暖画卷。马来西亚用六个世纪证明,差异亦可化为共生之力,包容恰是美好社会之精髓。我想,这正如吉隆坡的双子塔,中间的廊桥联结着两端,象征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廊桥由“人”字形的两根柱子支撑着,象征着文明之间的互相依存;其一为人性之温暖,其二为文化之包容,二者之交点为“to refine the society”。

信息管理系2022级本科生 欧丽坤:短短数日的马来西亚之行,像一本被迅速翻动的立体教科书,每一页都在现场教我:什么是“多元文化”。从巴生港的贸易脉动,到林连玉纪念馆的文化坚守;从坤成中学南洋语调的中文交流,到马来亚大学多元文化的生动图景;再到马六甲历史痕迹与现代风貌的交融,这一路让我见证:不同的历史、信仰与生活方式,在此各得其所,彼此成就。文化,是港口汽笛、学堂诵读、小屋民乐这些具象的声响与温度。此行最大收获,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跨过熟悉文化的藩篱,才真切懂得世界的精彩源于多样;也正是在这探索中明白,真正的成长,既要用心守护自身文化根基,也要敞开胸怀欣赏他人的繁花似锦。

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 黄玉霜:行走在马六甲的街巷间,这座古城以斑驳的城墙与蔚蓝的海峡为纸,书写着六百年文明交融的史诗。如今的马六甲,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焕发新生的商贸枢纽,更是六族和谐生活、文化共同繁荣的见证。参访中,我深刻体会到:差异并非隔阂,而是文明韧性的源泉。从郑和船队、娘惹文化到当代多元族群的协作共治,马六甲民众始终以智慧将差异转化为共生的力量。仰望三宝山,或聆听峇峇娘惹讲述家族故事时,那些筚路蓝缕的坚守、代代相传的包容,让我明白,这片土地的灵魂,正藏于各族群对“家园”二字的共同诠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