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于5月10日在北京大学校友之家举行。会议由协会秘书长莫达勇主持,常务副会长柯杨、执行会长郭俊杰等二十多位理事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出席。

柯杨致辞
柯杨在致辞中回顾了协会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果,将其总结为四大亮点:一是内容覆盖面扩大,在书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篆刻、绘画、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走向更系统的传承;二是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包括讲座、示范、课堂、户外、参观、办展和工作室等等,极大丰富了学员的学习体验;三是师资力量显著增强,既有协会自身培养起来的老师,又有诸多外请的名家,帮助学员拓展视野、敞开思想;四是学员更多、传播更广,在服务校友、传播中华文化、实践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柯杨指出,善良和对美的追求密切关联,善良的人更喜欢追求美,美学也滋养善良的种子。协会活动是一种挖掘,甚至是一种启蒙,弥补专业教育对艺术感知的局限,唤醒本能中对美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艺术的热爱。她感谢大家的付出,并建议协会未来在扩大影响的同时,不断总结提高、规范运作,确保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会员受益。

郭俊杰介绍协会规划及人员变动情况
郭俊杰感谢大家对协会的关注和付出,强调老同志是协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他围绕协会十周年进行了整体布局,并对理事会成员调整作出说明。因工作及个人原因,多位理事、副秘书长与副会长进行了职务调整,同时新增补查律、白锐、雷格、陈志红和冯江星五位理事,增设王志强为副会长、修济刚为监事长、金玲为副秘书长。






莫达勇作协会工作报告
莫达勇作协会工作报告,他从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秘书处的组织架构和未来的计划与展望等维度进行了报告,并汇报了协会财务情况。
关于工作回顾,秘书长介绍了以下五方面:
教学方面构建了三级培养体系,设立了书法基础班、书法提高班与名师工作室,还开设了没骨花鸟班、典以成书美学提升班、现代诗写作班等,目前17个班级教学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学员规模近千人。
讲座方面开展了19期,涵盖书法、绘画、美学、哲学、诗词、鉴定、历史、文学等领域,邀请了协会导师、北大教授、兄弟院校专家及行业翘楚主讲。
教学创新方面,针对学员痛点推出4期特训班,围绕书体技法、临创转换等问题,助力大家突破瓶颈。
展览方面策划实施了20场,包括13场主题展和7场班级展,除了在北大校园内的设展,还探索了走出北大走向社会的尝试,如融科资讯中心的“美·时与融”展、砖窑里的“墨象·焰舞”展、鄂尔多斯的“缘起北大 情系暖城”展和东岳庙的“与古为徒”展等,促进了交流互鉴。今年隆重推出的“我写我心”展也是一大亮点,人们常说北大人有思想,但不应止于言谈,需让思想看得见,要用北大人的笔书写北大人的心灵和情怀。
协会还开展了户外写生、博物馆看展研学、访问研讨等活动。
关于组织架构,秘书处已形成分工明确的协作体系,包括教学、外联、活动实施、讲座直播、医学部等,协同志愿者团队保障日常运营。
关于未来计划,协会将进一步明晰和聚焦使命,同时完善视觉系统,便于传达协会理念;更加系统化基础班的教学,完善学术梯度班级体系,力求不仅完成数量,在质量和成果上更进一步呈现;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基础性展览,还推出其他高水平、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表达展览;将成立协会十周年庆典工作组,策划和组织明年的系列庆典活动;深化与校内院系、校外社区、外地文艺系统和校友组织的联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文化影响力等等。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人员展开深度交流、积极建言献策。理事们高度赞扬了协会和秘书处的工作成果,并从多维度分享了对协会发展的建议:强调文化使命,秉持“文墨双修”“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站在北京大学的高度发挥引领作用;倡导文化自信,使中国书画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深化品牌建设,打造协会专属文化标识,加之鼓励大家做北大声誉维护者、北大风格彰显者;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医学人文融合、南北名家对话、笔墨互动、跨领域合作等举措,突破壁垒、提升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教学体系,贯彻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凝聚志愿者团队,汇聚多方智慧为协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郭俊杰在总结致辞中表示,九载耕耘,验证了“北京大学”与“公益”这六个字是协会行稳致远的关键,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以及未来能够继续做好的核心所在。协会将继续以公益为纽带,深化学术与艺术融合,推动北京大学文化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传播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