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第八期“北大荆楚讲坛”成功举办

来源: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 时间:2021-12-28

2021年12月26日,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主办的第八期“北大荆楚讲坛”暨2022新年演讲活动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受邀做了题为《文化重塑: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的演讲,湖北校友会会长刘萌、秘书长杨玲莉、监事长韩晓光等线上参加活动。活动由副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王小青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本期讲坛由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大“多元·本土·创新”教育学术沙龙承办,北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在线参加了活动。

王小青主持活动

刘萌首先代表校友会,对施晓光教授百忙之中为大家做演讲表示了感谢。他说,疫情阻隔见面,但阻挡不了交流;疫情阻碍生活,但阻断不了创新。今天恰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他就是创新的大家和伟人。创新,对疫后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非常重要,对北大人的引领成长也十分重要。

刘萌致辞

他认为,当下布新局、谋大局和做引局需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相信施教授的演讲能带给大家启示,成为最好的新年礼物。同时,湖北校友会也诚挚邀请各界优秀的学者专家和思想家,把“北大荆楚讲坛”办成思想高地、交流阵地和创新宝地。

施晓光演讲

而后,施晓光教授带来演讲。演讲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何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和“为何要重塑文化因素”。他从“钱学森之问”引出话题,结合中国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政策背景,通过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深刻分析了国内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环境与背景,结合各国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从全球视角阐述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施教授通过大量例证,介绍了创新型国家和创新性人才的定义。在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中,创新知识技能是基础、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人格是保障、创新内部动机是动力。此外,他还对“文化”概念进行剖析,认为文化因素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忽视的要素,从“重识中国文化、重塑价值观念、改造社会环境、变革育人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如何“重塑文化”进行了解答。

在重识中国文化上,他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从中国文化的世俗朝贡文化体系,中国文化的集体性、包容性、统一性、中庸性、公平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在重塑价值观念方面,提出要革故鼎新。在改造社会环境方面,倡议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在变革育人模式上,则认为学校应从旧的“三中心”到新的“三重点”的转变。

施教授的演讲引起了与会听众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提问。针对大家提出的诸如“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塑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中差异化定位如何体现”、“双一流大学建设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从中国文化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学,有哪些经典著作可推荐”等问题,施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

会后,与会者在群内表达感谢,还有不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