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北大校友共同守“沪”(第二期)

来源: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 时间:2022-04-14

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至今

北大人始终与所有人站一起

有年逾八旬奔赴一线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

有400多名逆行冲锋的援鄂医疗队队员

有全球驰援捐资捐物的北大校友

三十多万北大人

始终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

同呼吸共命运

 

在此次上海与奥密克戎

新冠病毒的“攻防战”中

同样有这样一群北大人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

与2500万市民心手相连

义无反顾,热血奋斗在抗疫各条战线

有些人第一次在社区化身“大白”

有些人冒着生命安全

参与感染者的救治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担当

诠释着北大精神

让我们近距离了解

这群北大人的奋战故事

汲取精神的力量

一起战胜疫情,憧憬春天!

 

“相比自身安危,我更在乎隔离点病患的情况”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08级硕士毕业生洪金玲目前是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感染科的一名主治医生。感染科作为疫情防控过程中直面病毒的科室之一,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洪金玲和同事们始终坚守在感染科疫情防控的一线。

当前,上海本轮疫情正进入最吃紧阶段,尤其在浦西各区进入封控期,经过大面积核酸和抗原筛查后,本土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都在节节攀升,各区纷纷启动后备应急隔离点,为本区域内的感染者提供集中隔离,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刚刚结束核酸筛查工作的洪金玲就接到通知要入驻普陀区的隔离点,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和轻症的患者。

4月3日入驻隔离点后,普陀区的阳性病人源源不断地被送来,仅入驻一天后就接收500例。回想起第一天,洪金玲称简直就像打仗一样,在门口接病患、收集资料并了解其健康状况后,迅速安排引导病患入院,循环往复。防护服里的衣服都湿了,喉咙也沙哑了,但为了让患者尽快安顿下来,穿上防护服不吃不喝,对洪金玲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相比自己在隔离点的安危,更让洪金玲挂心的是病患的情况。“隔离点起初最大的问题就是患者的恐慌情绪,我们也看到有些隔离点出现哄抢导致一时的物资短缺,并且心理上的恐慌还会造成患者睡眠障碍、胃口差等状况,还会有人干扰医护工作,所以我们从入驻后就时刻注意着安抚患者情绪,尽量满足患者要求同时向他们解释清楚目前舱内的各种情况。”

作为北大人,洪金玲时刻不忘求学期间学校教导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我是一名北大走出来的医师,此时此刻的冲锋陷阵,是义不容辞的。现如今全国人民都在支持2500万上海市民以及数万名上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一定能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洪金玲在隔离点

做好社区疫情防控的责任人

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导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Guanghua - Kellogg 项目18级硕士毕业生,目前也是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从上海本轮疫情开始以来,王向导就站在了社区疫情“第一方阵”,积极调配社会与社区资源,充分彰显了政协委员和北大人的道义坚守和使命担当。

3月中旬,徐汇区政协向委员发出倡议书并征集应对疫情的“金点子”,王向导就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化身“大白”与基层干部一同为社区居民做好核酸筛查和疫情流掉工作,并且将所见所思与工作相结合,写成《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中对中小微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几点建议》和《关于本市人社领域全力支持抗击疫情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建议》等社情民意,为疫情中的中小微企业运营困难寻找解决良方。

浦西风控前夕,民生物资保障成为了所有人关心的重点。王向导关注到徐家汇街道、枫林街道的老年人比例较高,不善利用手机线上买菜,同时复旦大学医学院也是本次支持疫情的后备力量,因此他联系到知名食品企业,向街道和医学院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生活物资,为社区一线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支持和鼓舞。

4月1日,王向导又马不停蹄加入了“徐汇青联疾控流调青年突击队”,奔走在流调信息整理工作和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我是北大走出来的共产党员和政协委员,蔡元培校长、李大钊先生教导我们要在危难之时必须要勇敢站出来,上海正处在疫情防控攻坚阶段,我所做的都是我的职责和使命。相信也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北大人正奋战在一线,为上海市民都能早日回到正常生活奋斗。”王向导表示。

王向导捐赠物资

 

王向导担任社区大白

“封控期间,我见到了凌晨四点的上海”

“封控期间凌晨4点的上海,天还没亮,路上无人,唯一遇到的一辆大巴车也是支援上海的医疗队。”这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医生、北大医学部病理生理学系2014级硕士毕业生王璇近日的所见所闻。

作为肺部疾病的专科医院,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肺科医院始终处在治疗防控的“第一线”, 尤其在浦东浦西先后进入封控后,包括王璇在内的医护人员也始终处在“战时状态”,由于召集令往往都是临时发出的,大家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生怕延误了工作。

4月3日晚间23点,王璇突然接到指令明天一早就要去杨浦区某街道进行“扫街”工作,流动检测被封闭在各街道、企业、工地等场所的人员,仅仅休息了3个小时后,王璇就赶紧起床去医院集合。

由于上海倒春寒,4点的气温尚低,雾霭还未被晨光吹散,王璇和同事们从医院乘坐大巴车出发后,空无一人的街道令人颇有一丝“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到达任务地点后,王璇和同事组成了三人小队,前往三个工地为工人们进行检测,最多的一个工地有三百多人。由于智能手机普及率较低,许多工人有着不会也无法使用健康云的困扰,所幸在社区基层齐心协力下终于得以解决。经历了近12个小时的奋战,王璇所在的小队成功完成了当日的“扫街”任务。

“大家都怕采样期间上厕所带来的时间和防疫物资浪费,所以在出发前一晚我就停止喝水了,出发前涂了一点唇膏。没想到到了中午,整个人又饿又渴,本来以为会上厕所,医院还给我们发了成人安心裤,以防我们‘憋死’,但其实是‘渴死’,不过我们都坚持下来了。”说起刚结束的这次采样工作,王璇笑着说道。

“北大人有信念,善坚持,我想这是我在防疫工作中最重要的动力。年轻一代是抗疫的中坚力量,我们就应该冲在最前面,不能退,不能怕。”王璇表示,在全国支援之下,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同时也呼吁市民们能够再坚持一下,生活即将回归正常。

王璇(右)前往杨浦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

以心换心,是北大人在基层一线的服务要诀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有5.5万名社区工作者为筑牢社区疫情防控安全网持续奉献,其中就包括许多奋战在基层的北大人,同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等一起,日夜坚守,守护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

地空学院2021届博士王强茂、公卫学院2021届硕士姚晓莹、软微学院2021届硕士张彦男和外国语学院17届本科生周建树等人都是上海去年引进的新一批选调生,根据组织安排深入到上海不同区域的基层单位,把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系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王强茂所在的新天地居委会是繁华上海的核心地带,也是外籍人士聚集的区域,人员流动性大、入境人员健康监测任务繁重。在社区封闭化管理期间,王强茂在服务好区域内的本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发挥个人语言方面的能力,帮助区域内的外籍人士全方面理解并执行上海当前防疫政策。

王强茂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

而在距离王强茂几十公里外的奉贤区金港村、松江区徐姚村和嘉定区星光村,姚晓莹、张彦男和周建树同样每日奔走在疫情防控和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线。这三处位于市郊区的村镇都有较为相同的特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外来人口比例较高,智能手机使用率、普及率较低。为落实上海防疫政策要求,三位校友都积极地与同事们脚踏实地对村里人员实际情况进行仔细摸排,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残障人士以及孕妇等无法参与集体核酸检测的人士做好核酸筛查预案和抗原筛查教学工作,帮助这部分人群跨越“数字鸿沟”,并做好特殊时期的物资关怀以及药物采购。

周建树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

隔离等待期间,最令人难受的是心理上的困扰,尤其在网络中出现真假难辨的谣言时,对人心的冲击更大。为此,在奉贤基层的姚晓莹选择不停地研究市里下发的政策、通知,然后以村民们听得懂的“大白话”向大家及时传递最新的消息,用真诚的语言来稳住村民对自由的渴望,满足他们对事实真相的期待。

身体跑得累、喉咙喊到哑,每日忙到十一二点、早上五六点就要起来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依旧要保持对工作的热枕、对人民的责任,张彦男和周建树认为“信念感”极为重要。“基层工作一定要保持信念,相信我们能够战胜疫情,相信政府的防疫措施切实有效。作为基层人员的心首先不能乱,所以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做好心理调节。如今全国都在支援我们,胜利的曙光一定快到来了,我们也一直和村里的村民这么说。”

张彦男校友(正中)在工作中

“其实居民们才是作出牺牲最大的人,大家牺牲了美好春日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抗击疫情。作为基层人员更多要做好减压阀的角色,面对大家激烈的言辞,只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生活的实际困难,即使没有办法解决,居民们都会明是非、顾大局,然后在居委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生活的困难,比如有些家小孩磕破头大出血、医生要去医院给病人手术等,为独居老人提供‘VIP’核酸检测通道,这些需要我们都进行了妥善帮助,让严格的防疫管控充满人文关怀,就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和理解。”王强茂认为。

“一定要多想想村民,以心换心,多一份理解,也多一份思考,这是我在基层疫情防控一线的小小心得吧。”姚晓莹说,“学校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要热爱自己奉献的事业,不论是身在基层还是未来在卫生系统工作,我想服务人民就是我终其一生的事业,希望上海疫情早日控制住,大家都能到奉贤来看海看花,看人间美好!”

姚晓莹(右)在工作中

“是记者也是大白,我奔跑在‘战疫’一线”

王抒灵是艺术学院15级硕士毕业生,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的一名深度报道记者。深度报道特别考验记者观察问题的能力,王抒灵也特别追求在每一个报道中将选题剖析得深刻,采访要丰富而全面,给到观众以独特的视角。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作为记者,王抒灵奔走在疫情防控新闻战线的一线,报道了诸如保供单位如何加开马力送物资、核酸检测实验室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确保核酸结果较快出炉等一系列选题,并且通过独特的视角切入到新闻正题,比如采访保供单位叮咚买菜时,她找到了蔬菜分拣员日行5万步的新闻点,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讨论;而在采访核酸检测实验室时,她和摄像师一同穿上防护服,全副武装进入了离病毒最近的抽提样本实验室完成了“高危”拍摄。

3月下旬,王抒灵所在小区进入了封闭期,虽然无法出去跑新闻了,但社区内同样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例如老人、孩子、孕妇、残疾人这些人群的需要如何得到保障,志愿者又是如何帮助居民们解决菜篮子、药罐子的难题。对此,王抒灵选择“体验式报道”,即做志愿者,又做记者,一边出镜,一边坚持“扫楼”和核酸检测登记。“我要求自己不是为了拍片子才投入志愿工作,因为作为这座城市的2500万分之一,我希望能够帮助到我能帮助到的人。此外,全身心投入到志愿工作,才能报道得更加真实。”王抒灵说。

志愿者工作非常细枝末节,6点钟开始就套上了大白,直到下午两三点才能脱下。早饭和中饭都没办法吃,为了不上厕所也不敢喝水,对身体是比较大的考验,一整天下来王抒灵直言很疲惫。而且到了志愿服务结束后,王抒灵才能开始剪辑当天拍摄的素材回传给同事进行当天新闻的播报。

“求学期间,北大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要相信‘赛先生’,相信科学,保持独立思考。疫情发展到现在,我也一直在学习抗疫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和学者所发表的抗疫观点,对病毒的传播情况也一直在努力了解中。这让我首先能够在做好消杀、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不惧怕病毒,不畏难。其次,因为我的工作需要,可能也会随时走上疫情一线。对于新闻如何报道、选取怎样的角度,我都会经过谨慎的思考和判断。蔡元培先生说培养学生‘就是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我觉得眼下正是我应该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退缩和回避。”她告诉笔者。

说到对未来的期待,王抒灵说到自己采访社区里的一位从江苏南京连夜赶往上海参与核酸检测支援的护士长,当时护士长说来的路上一直堵车,能看到全国的车都在往上海。“当时我脑子里突然有一个高速上满是支援上海车辆的画面,有一种曙光就在前方的感觉。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王抒灵在一线报道

 

疫情是一场考验

考验如火,淬炼真金

曾经的燕园学子

如今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防火墙”的一部分

变的是身份

不变的是北大人的使命和担当

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底色

以点滴实干汇聚坚实力量

在上海、在长春

在全国各地

在人民的身边,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我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

冰雪总会消融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