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大师风范

探究天人古今 卓成一家之言——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

2020-09-11

今年教师节,我们痛失了一位享誉学界的“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先生!张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和哲学教育家。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张先生在西方哲学(美学)史、德国哲学(美学)、中国哲学(美学)和中西哲学(美学)比较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很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他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更是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赞誉。第14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夸特教授称他为“中国著名的黑格尔专家”。格洛伊教授在德国权威杂志《哲学研究杂志》撰文称:张世英教授“在西方广为人知。在中国,他是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彼得·巴腾教授在《东西方哲学》杂志撰文称:“中国人对辩证逻辑的探讨清楚地表明,就方法而言,我们起码必须认真学习张世英对黑格尔的解读,让他带领我们领会(他所理解的)黑格尔。做出这些努力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权利评判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张世英

经过几十年的“求索”和“勤耕”,张世英先生在会通中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哲学体系:“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万有相通的哲学”。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按照这个体系,世界万物彼此间存在着千变万化的联系,每个事物都是这种联系的一个交叉点或本我,这些事物既是统一宇宙之网的整体,彼此间又各具特色;个体性融合在整体性之中,每个本我都是整体,整体表现为每个本我。因此本我既有个体性,又有超越个体性的整体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既能与他人、他物融为一体,同时又能保持我自己的个体性和独立自由。万有相通哲学是存在论、真理论和境界论的统一体,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张先生创造性地阐述了真善美之间的相通与不同。一个事物只有在万有相通或万物一体中,只有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被我们认知,就此而言,它是真;万有相通或万物一体能够使人产生“民胞物与”的同类感与使命感,就此而言,它是善;一个在场的事物,能够通过人的想象,显现出不在场的事物,使人玩味无穷,就此而言,它是美。

张世英先生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哲思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他的“问题域”中,不但有“中国哲学应向何处去”的学术关怀,而且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现实关怀。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为全球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最后,我想用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为张先生写的挽联,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c1afcf2018a249c0ab92ed57b7c1d1a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