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燕园新闻

弘扬传统,展望未来——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20-11-23

千秋一脉传风雅,四海文心庆此时。11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校长助理、秘书长孙庆伟,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等兄弟单位领导,校内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以及中文系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大会由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主持。

会议现场

郝平代表学校向中文系建系110周年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文系建系110年来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中文系师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光辉历史。郝平指出,秉持百年优秀传统,今天的北大中文系开创了全新的格局,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中文学科的建设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郝平强调,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中文系师生要将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要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继续引领中国高校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要开放包容、融通中外,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cd5ba5450be34cdd9e8cc20a308502df.jpg

郝平讲话

唐作藩、谢冕、严家炎、王福堂、段宝林、孙钦善、陆俭明、马真、钱理群、蒋绍愚、安平秋、温儒敏等12位中文系退休教授登台,与会校领导及系领导向老教授代表献花致敬。

向老教授代表献花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文系教授唐作藩作为老教授代表致辞。唐作藩追忆了自己在中文系工作的经历,向在场师生展现了老一辈中文人治学的生动画面。他指出,在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要继续秉承中文系优良传统,重视人才培养的宽厚学科基础。期待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文系能继续大力推进融合交流,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为新时代的中文学科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作藩致辞

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致辞。他回顾了北大中文系的110年奋斗历程,从基本情况、学科现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中文系“双一流”建设进展。陈晓明认为,近年来中文系加大内涵式发展改革力度,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菲成就。陈晓明指出,百年北大中文是光荣的历史,更有一份继往开来的责任。“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它还具有一种引领人道德向上的精神,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希望中文系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正出奇,以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共筑未来辉煌。

陈晓明致辞

教师代表、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从中文系建系100周年谈起,回顾了中文系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努力探索和丰富实践。陈平原指出,中文学科的发展有赖于中文系近年来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的建设,中文学人的培养取决于我们对人才质量的重视,历史上的中文系名家辈出,现在的中文学人更要抓住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陈平原致辞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博士生李泓霖在代表在校学生发言中表示,中文系像一座桥梁,使学子们得以透过语言触摸和感知世界,建立与历史、他者的关联。“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中文人的赤子之心鼓舞着新一代中文人去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百年。

李泓霖发言

刘跃进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向北京大学中文系表达了祝贺和敬意。刘跃进回顾了社科院文学所和北大中文系的深厚渊源,希望双方的合作历久弥新,继续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教融合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努力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刘跃进致辞

“中文系不老,中文系万岁!”中文系系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代表校友致辞中向中文系表达了热切的祝福。他从自己在西北故乡成长生活的经历说起,讲述了中文系这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驶来的行船给中文人带来的命运转变。黄怒波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河中,中文系必将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驶向远方。

黄怒波致辞

据悉,中文系100周年系庆各项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系庆纪念大会前后,“中文学人”系列访谈已累计收稿100余万字,魏建功、杨晦、王力、游国恩四位一级教授铜像已经落成,收录全体在职和离退休教研人员的已发表的学术成果1篇的《斯文在兹》纪念学刊编纂发布,三个平台整合11个教研室学术会议计划,组织11场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

合影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至此,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百年学术,薪火相传,鲁迅、刘师培、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游国恩、杨晦、王力、俞平伯、废名、魏建功、沈从文、吴组缃等众多名家曾执教于此。目前系内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整体被评为全国首批一级重点学科,目前,部分二级学科已步入世界学术一流阵营,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