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燕园新闻

北京大学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实践调研团走进龙胜

2019-07-10

7月4日至5日,北京大学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实践调研团走进龙胜,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8位博士研究生,在2007级北大校友、龙胜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副县长张小磊的引领下,共同参观考察了龙脊平安壮寨和古壮寨,通过与爱好山歌的壮民朋友们座谈等形式,了解当地山歌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状,并探讨山歌文化的未来发展。

在平安壮寨,平安村治保主任廖太雷热情地邀请了两位当地的“山歌王”廖义晓和廖美专,与调研团一行进行了座谈。

廖义晓向大家介绍道,当地山歌大多一个调,唱时由歌者即兴填词,通常四句,每句七字。唱山歌的场景有很多,小到敬茶、喝酒,大到婚嫁、节日,山歌始终是村寨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说完义晓大哥端起一碗油茶即兴为大家创作了一首:

脚踏青石绿油油,

头顶太阳不同州;

此日一游来这里,

盼望明年再来游。

一曲唱罢,治保主任廖太雷听完感怀不已,说小时候常常听奶奶唱起,现在寨子里唱得少了、也听得少了,很怀念那个时候。大家的话匣子也一下打开了,说起山歌的现状,谈到从前村民们相聚得多、喝米酒唱山歌的机会也多,现在开发旅游,大家忙着赚钱,各做各的事情,聚会的次数少了,唱山歌也越来越少了,都觉得非常惋惜。据介绍,目前寨子里七百余人,仍然会唱山歌、坚持唱歌的只有二十几人而已。

谈到浓时,“女歌王”廖美专也为大家献唱了一首敬酒歌:

我来敬你酒一杯,

酒到面前手莫推。

好不容易得相遇,

也要领情饮半杯。

廖美专非常享受唱山歌的乐趣,“好玩,不需要很深的内容,就像顺口溜,像说话”。当被问及这种山歌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唱出来,大姐摇摇头,“不押韵了,很难”。调研团的同学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尽管普通话也有普通话的推广优势,但当地山歌的韵律其实已深深地烙印在他们自身世代流传的风俗和语言里。

在古壮寨,调研团首先参观了蜚声中外的龙胜龙脊梯田,一路上恍入仙境,如画如诗,清新、美丽、壮观的梯田美景让调研团同学们叹为观止。壮族先民迁入龙脊后,开山耕土,始建梯田,经过数百年的开垦,逐步形成现有的梯田系统,成为了今天龙胜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听说调研团要来,古壮寨退休老支书潘庭芳提前组织附近的阿嫂们为大家献唱了当地的山歌——敬酒歌和弯歌,特有的旋律和壮族阿嫂们的热情引来了路过游客的驻足,热情好客的壮族风情让大家印象深刻。随后,大家一起参观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馆长侯文强为大家介绍了该馆的基本情况,潘庭芳老支书为大家具体介绍了古壮寨的传承、展示了地方历史和一代代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当潘支书讲解到古壮寨梯田特有的耕作方式——耦耕,老支书无不自豪地为大家献唱了一首山歌:

你一头来我一头,

龙脊耕田不用牛。

历史耕作的方式,

至今龙脊还保留。

不仅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中有山歌,在一些壮族传统节日中,比如说农历二月八、三月三、四月八等,山歌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调研团的领队、北京大学2018级中国哲学博士康立坤听罢感触颇深,“我们感受得到,山歌声一直贯穿于古壮寨一年年、一代代的辛苦劳作之中。勤劳热情的他们用独有的歌声记录和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生活,让我们感动。”

在调研的同时,张小磊副县长结合当前工作热点和重点,向调研团介绍了龙胜县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和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希望调研团同学们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树牢家国情怀、发扬北大精神,在校期间多了解祖国的风情文化,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北京大学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实践调研团接下来还将去到桂林阳朔县、柳州鹿寨县、柳州市鱼峰山等地,追访“刘三姐”足迹,聆听非遗项目“平山山歌”等,继续探寻和思考质朴而迷人的壮族山歌文化,为北京大学在校师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壮族山歌等风俗民情的窗口。